时光流转间,当城市被浪漫氛围包裹时,77岁的王叔叔与76岁的马阿姨正用五十年的相濡以沫,诠释着爱情最长久的模样。这对夫妻的金婚岁月,没有轰轰烈烈的桥段,却因一纸深情诗句,成为时光里最动人的爱情注脚。
时间倒回1970年,彼时的马阿姨还身处临沧孟定,王叔叔则在宣威一家工厂,每天从事着包装化肥的重体力工作,虽然辛劳,但始终没丢下拉二胡、练书法的文艺爱好。两人的缘分始于王叔叔的妹妹,王叔叔与妹妹通信时,常提及自己的生活点滴与爱好,这些文字恰好被妹妹的同学马阿姨看到,于是便让她对这个“在苦日子里仍有生活情趣”的年轻人心生好感,主动开始了书信往来。
王叔叔:“她知道我的生活以后就开始联系了,她曾经表示过有相遇的意思,我本来也是孤身,在很远的地方开始相恋。一个星期一封信,相当于一个星期一封情书,我写的多一点她写得少一点,当时如果我读到好书,这些都会写一个读后感寄给她。”
马阿姨笑着回忆,最打动她的,是王叔叔信里的文字与担当,每封信里,既有对生活的倾诉,又有文学感悟的交流,王叔叔会把读名著的读后感写给马阿姨,字里行间满是思考与真诚。
那首写于1970年的诗,至今仍是两人心中的珍藏。王叔叔将牵挂与心动尽数融入笔墨,这也成为两人爱情里最珍贵的信物。
王叔叔:“我吸引她应该是。”
马阿姨:“真的,当时是我追的他。”
王叔叔:“通信中间她表示了(她喜欢我)这个意思,她又不好意思说,她就通过我妹妹的信说某某人对你有兴趣,通信把态度也讲明了。如果可以接受我们多了解了解。”
这首诗,成了马阿姨坚定选择王叔叔的理由。当年,马阿姨的父亲曾为她介绍一位同乡青年,她得知后立刻从工作地赶回家,直言心里已经有喜欢的人了,甚至为了坚持自己的选择,与家人发生争执,最终毅然奔向宣威。在经过三年的相处后,1973年的最后一天,王叔叔和马阿姨顺利拿到了结婚证。
王叔叔:“1973年年底那一天,(我们两人在)很荒凉的走了五公里路到社区办事处,(当时)办事员都放假了,我们跟办事员说了我们(跟其他人)不一样的情况,(办事员)感动了她们就说来办理,什么都不用,拿出两张结婚证贴好我们的照片就办了。”
婚后的日子,有聚少离多的考验,更有相互扶持的温暖。为了事业,王叔叔曾远赴四川参与项目设计,六年里每月仅回家一次。后来又因工作辗转多地,经常不在家。而马阿姨则独自扛起家庭重担,照顾年幼的孙子,同时坚持自己的热爱,她曾是音乐老师,如今仍在艺术团义务教学电子琴,家里的画是她临摹的数字油画,阳台摆满她养的花,钢琴上还能弹出最拿手的《光阴的故事》。马阿姨的理解,成了两人感情的“粘合剂”。
五十年的婚姻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澜,却藏着细水长流的承诺。恋爱时,王叔叔曾对马阿姨说,这辈子要满足她对穿衣的爱好,如今马阿姨的衣帽间里,满是王叔叔精心挑选的衣服,而王叔叔自己却很少添新衣。谈及婚姻保鲜的秘诀,王叔叔总结了两点,一是“无条件的信任”,二是“主动包容”。
马阿姨:“其实我,特别是女人有小毛病,听不了一点对你不好(的话语),虽然说双方对错不管,最后承认错误的是他。”
王叔叔:“我感觉家务事没有对错之分,永远分不清。比如这个事情做错了,追溯到前面的原因可能你错了。所以分不清谁对谁错,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最关键的一个是信任,一个是包容。你信任她,因为她是我的妻子,是我的家人,然后是她的错我的错无所谓,大家包容一下,和和气气解决问题,男人主动点就把事情化解了。”
如今,这对金婚夫妻的生活依旧充满诗意。77岁的王叔叔仍在接图纸进行设计,马阿姨则每天养花、弹琴、画画,闲暇时两人一起散步、回忆往事。
某个普通的清晨或黄昏
他们没有特别的仪式
却用五十年的相守证明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编辑:李莹娜
编审:李菁
终审:李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