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可爱的读者们带来更多专业实用信息,我们与丽莎法律进行合作,会定期在每周为大家推出有关英国的深度政策解读和法律资讯,带您“透过现象看本质”~
创意产业一直是英国核心的“软竞争力”,在伦敦,你可以找到不少小众的珠宝品牌,他们大多数都极具调性,与传统的珠宝品牌区隔开来。
但也有不少珠宝品牌在这里成长,从默默无名的小品牌,慢慢成为市场里的黑马。
而在过去几年里,一位名叫Vashi Dominguez的西班牙裔商人,成功在伦敦打造了一个新的珠宝品牌,并且以他的名字Vashi为品牌,在英国狂揽超过1.7亿英镑的资金。
看似成功的珠宝帝国背后,创始人已经“人间蒸发”,投资人已是“血本无归”,制造了英国史上最大的“钻石骗局”。更让人震惊的是,至今无论是英国警方还是金融监管机构,都没有对他展开实质性调查。
那么,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场骗局的背后,普通投资者能从中学到哪些法律经验?
从“钻石王子”到“庞氏幻影”
Vashi Dominguez最早是以“为富豪提供钻石定制服务”而闻名的。他不仅与明星同台亮相,还曾拿着一颗号称价值500万英镑的水晶蛋登上电视节目,声称这是他为加拿大一位亿万富翁代卖的收藏。
2017年,他更是摇身一变,从幕后钻石供应商转型为“高街奢侈品牌”。他的门店开在伦敦、伯明翰和曼彻斯特,主打“顾客可以现场参与设计、观看珠宝制作”的新体验。
投资人看到的是一个有潜力颠覆珠宝行业的模式:高端、互动、透明、直销……听起来像是“珠宝界的苹果”。
于是,一个个知名投资人纷至沓来,慷慨解囊:
John Caudwell——手机零售巨头Phones4U的创始人;
Clive Schlee——曾任Pret A Manger的CEO;
Mark Schneider——GB News联合创始人。
他们相信,自己投下的不是钱,而是一颗闪耀的珠宝行业“明日之钻”。
“舞台剧”式的骗局
Vashi在伦敦的门店就位于市中心的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门店于2021年开业,这是Vashi吸引投资人的重要场所。
毕竟,考文特花园可是寸土寸金,并且这里艺术氛围浓厚,更适于Vashi在这里打造品牌。Vashi Dominguez当然也是深谙此道。
他在这里可是花了重金,店面内不仅装修奢华,一张沙发就价值8,000英镑,店内配备大型互动屏幕。总之,怎么显贵怎么来。
然而,好景不长,当光鲜亮丽的外表褪去后,每天大概仅会有几个人进入门店,以这样的销售规模,不仅无法支撑门店的运营,还会让投资人失去信心。
于是,Vashi想到一个好办法,让员工装作很忙的样子:
有时店员要假扮顾客,走进店铺装作在选购钻石,营造热闹氛围;
有时店员则被要求坐在工作台上,假装打磨宝石。
这样一来,就能逃过投资人“法眼”,让他们以为品牌仍在获利,进一步追加投资,或拉入新的投资人入伙。
更离谱的是,作为商品核心的钻石,Vashi也在动手脚。正常情况下,每颗钻石都会有GIA编号(国际权威的鉴定标识),记录重量、切工、净度等信息。但公司却把编号磨掉,用低品质钻石冒充高品质,甚至以小钻石充当顾客订购的大钻石。
最终,连账面数据也被彻底伪造。2021年,公司对外宣称销售额超过1亿英镑,但内部真实数据只有500万英镑。这意味着投资人看到的,是被放大20倍的幻象。
财报上的签字会计师后来声称自己“不知道数据是假的”,而这家“价值上亿”的公司的会计师并非什么高级会计师事务所,而是一家来自伦敦东部伊尔福德高街上的小会计行。
泡沫破灭前的狂欢:1.57亿镑钻石最后只值10万
当然,Vashi知道这些泡沫早晚会破裂,但他本人仍旧过着优渥的生活——公司为他提供了一辆包括兰博基尼在内的多辆豪车,在伦敦市中心梅菲尔等地几套公寓的租金。
这些钱都是来自公司的,Vashi正在挥霍投资人的钱,这是他最后的狂欢。
2023年4月,Vashi公司资金链彻底断裂。投资人一度以为,至少还有“库存钻石”可以保底。毕竟,官方估值显示,这些库存价值1.57亿英镑。
可当独立专家接手清点时,却惊讶地发现——所有钻石加起来,实际价值只有10万英镑。这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差价,就像期待打开一个金库,却只见到几枚玻璃珠。
最终,公司破产清算,留下1.7亿英镑债务。其中,光投资人的损失就超过1亿英镑。
主角消失,监管缺位
就在清算令下达当天,Vashi登上飞机飞往迪拜,从此杳无音讯。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个涉及数以亿计的骗局,英国警方和严重欺诈办公室(SFO)却均未展开调查。
SFO的回应是:案件“不够复杂”。而警方则称,尚未接到正式转介。
换句话说,在投资人眼中,这简直是“完美犯罪”:数亿资金凭空蒸发,嫌疑人消失无踪,而监管和司法机关互相推诿。
投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钱打了水漂,却找不到任何追责渠道。
投资人还可能追索投资吗?
这起案件不仅仅是个“商业八卦”,对于广大投资人来说也是具有深刻的法律警示意义。
1.虚假陈述(Misrepresentation)
法律上,若一方在签订合同时,故意提供虚假的重要信息,使对方基于错误认识而作出投资决定,就构成虚假陈述。
在Vashi案中,虚假的销售额、虚高的库存估值,都属于典型的虚假陈述。投资人本可以据此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
2.欺诈(Fraud)
英国《2006年欺诈法》(Fraud Act 2006)明确规定,若通过虚假陈述、滥用地位或隐瞒事实以获取财产,即构成欺诈。
让员工假扮顾客、篡改钻石编号、伪造财报,这些行为都涉嫌刑事欺诈。理论上,应由警方或SFO立案侦查,但现实中,执法机关往往因“案件复杂度”和“资源有限”而选择回避。
3.公司治理与审计责任
这起案件里,还有一位不起眼的角色——会计师。他签署了虚假的账目,如果会计师在明知数据不真实的情况下仍签字,则可能涉嫌职业过失,甚至共同欺诈。
但如果确实“不知情”,则主要责任仍落在公司高管身上。
4.投资者保护机制的不足
英国有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SFO,但它们只处理部分“金融产品”或“大型经济犯罪”。
像Vashi 这种“私人股权投资”,往往游走在监管边缘,导致风险被放大。这也是FCA和SFO没有插手的原因。
如果说Vashi骗局是一颗虚假的“幻影钻石”,丽莎建议您一定要擦亮眼睛再确认投资,以免引起日后的纠纷。
丽莎小结:普通投资者可以学到什么?
故事听起来遥远,但类似的骗局并非只存在于上层社会。许多普通人也可能在投资理财、加盟项目、艺术品收藏等场景中遇到类似陷阱。
几点实用的法律建议:
别只看“光环”
明星站台、豪华门店、知名投资人背书,并不能替代你自己的尽职调查。投资前,要独立核实财务报表和资产情况。
查证权威文件
像钻石这样的特殊商品,都有独立认证编号。不要轻信商家“自说自话”,最好直接向第三方认证机构核实。
注意合同条款
投资协议中应明确写明:资金的具体用途;投资人查账的权利;一旦发现虚假陈述,投资人可立即解除合同并追讨赔偿。
利用法律武器
一旦怀疑被骗,应立即保留证据(合同、邮件、录音等),并向警方报案,同时咨询律师是否能通过民事诉讼追偿。
抱团维权
单个投资人力量有限,但集体行动(例如成立投资人联盟)往往更容易推动监管介入,也能降低诉讼成本。
Vashi Dominguez 的故事告诉我们:珠宝的光芒可以夺目,但也可能只是幻象。这场骗局背后,不仅有一个善于表演的“钻石王子”,还有一个监管漏洞重重的系统。
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启示是:在投资时,不要被表面的“闪耀”蒙蔽双眼。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奢华舞台,而来自法律保障与理性判断。
当下,无论是钻石、艺术品还是虚拟货币,只要有人宣称“稳赚不赔”“独一无二”,都值得我们提高警惕。如您需要任何帮助,欢迎随时咨询丽莎诉讼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