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场上,输球从来不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真正令人揪心的,是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如今,35岁的许昕在乒超联赛中意外失利,一句“回家”成了众矢之的,没出24小时就被扣上“耍大牌”“输不起”的帽子。
可仔细还原比赛始末你会发现,这场爆冷背后,其实是老将对规则公平的最后一次“较真”。
他不是败给了18岁的无名小将,而是败给了裁判的沉默、场外的喧嚣和一种无形的偏见。
一
“回家”两个字,许昕说得很轻,却落在了整个乒坛的心头。
他是上海队的主力,可输给新人不到一天,就被报道:情绪失控、抱怨裁判、败不甘心。
但如果把这场比赛看完整的人,会明白这场爆冷,并不是“名将耍脾气”,而是一个老将对规则、对公平的执拗。
这份执拗,正是许昕20年职业生涯最真实的坚持。
第四盘比赛,他已经是9比7领先,在离胜利只差两分的情况下被逆转,脸上浮现的不甘,绝不只是对比分的懊悔。
在比赛中,他已经屡次示意裁判,对手的发球有违规嫌疑,可换来的只是“快点打完”的催促。
最终,他选择模仿了对手的发球,可这次裁判立刻出手罚他。
这一来一回的“操作”,像极了双标测试。
当热搜不断飘上去、质疑接踵而至时,许昕没有解释,只留下两个字——回家。
这两个字,是无奈,是愤怒,更是“老将的倔强”。
许昕对面是不出名的小将费浚航,年纪、履历、经验,怎么看都不是一个量级的对决。
但比赛就这样输了,而且是以一种令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方式输了。
他曾三次站上奥运会舞台,是三剑客之一、“人民艺术家”,左手直板打法最后的浪漫代表。
但这次,他没有赢下这场被普遍视作“稳胜”的比赛。
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天他真的没有出现在场上,而是回家了,留下全网猜测他的“情绪反应”。
说他摆烂、耍大牌的人,没有一个愿意去想一个问题:换做是你,这口气能咽下吗?
这不是许昕第一次遇到这种“裁判诡异沉默”,他太清楚“场外因素”能有多可怕。
很早之前,樊振东也曾表示:除了比赛本身,还要应对许多不稳定的场外意外。
比如输赢球都不行的舆论压力、裁判主观的评判尺度,甚至是极端球迷的二创乱象。
这些,看似和球技无关,却足以改变一场比赛的走向,甚至一个运动员的命运。
樊振东被偷拍机场、被私信轰炸时,他说了一句让人心疼的话:“还没那么强大到能扛下这一切。”
而这次许昕“意外出局”或许也正是这样,不是技不如人,而是没躲过场外的暗箭。
二
他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一次输给了“赛场之外”。
如果不曾了解许昕的成长史,很容易把他的一场失败,当作是年纪、状态、反应速度的自然衰退。
但若把这条时间线往前看二十年,就知道,他骨子里从来不是怕输的人,也不是会服输的人。
这个“人民艺术家”,曾经也是曹燕华眼中“不被看好”的直板少年。
那年才11岁的他,从江苏“跳槽”到上海,一脚踏进了她乒乓培训学校的大门。
老教练起初也看不上他这种老打法,谁知他只说了一句:“不喜欢训练,喜欢打比赛。”
结果,硬是让曹燕华拍板建了一支一线队,从此“曹乒模式”就在他身上启动。
他的打法从来不走寻常路,正手打反手、台内跳步侧拧这些“骚操作”,那时候没人教,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
15岁进二队,16岁升到一队,18岁打进世乒赛,20岁开始刷双打金牌,后来还成了队里公认的“双打天花板”。
队里谁搭上他这台“艺术发球机”,谁就能横扫四方。
他的风格一度被外界调侃为“观赏性超过实战性”,可结果证明,观赏性也能赢冠军。
而也正因为他从小比赛打得多、看得多,天生对场上的“细节走向”敏感得很。
像发球角度、旋转轨迹、起跳动作这些,别人要靠裁判提醒,他第一时间就能看出门道。
他从来不是个脆弱的人,东京奥运会混双输球后,他一度陷入严重失眠,用尽了针灸、中药也睡不着。
那三个月,他靠硬扛熬过来,每天睡不到3小时,早上照样训练。
为了国家队,他连心理问题都咬牙克服。
直播、带娃、办球馆、注册品牌、当亚乒联副主席,他干得比年轻人还勤奋。
2023年还放话说要为大湾区全运会再冲一次,结果真练了、比了、上场了。
所以,这次在乒超赛场上,看到对手发球疑似违规,他本能就察觉出来了。
他意识地示意裁判却没人理会,模仿了对方的动作,却遭受裁判立马表态警示。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而是他对“赛场公平”的一次最赤裸质问。
三
许昕从来都不是靠“打情怀牌”留在赛场的,是靠真正的实力、经验和对抗“规则不公”的韧劲,站到今天的。
可这次,他真的有点累了。
在赛场上被判罚,在社交媒体上被嘲讽,在评论区被骂到“没风度”,他没有反击。
可他原本不是这样的,一板“背后击球”让对手成背景板,因此才有了外号“三件套”:大蟒、Xuperman、人民艺术家。
“大蟒”说的是他的跑动范围——大开大合,像蛇形走位的暴走少年。“Xuperman”出自国际乒联主持人的灵光一闪,甚至还成了他后来自创品牌的名字。
“人民艺术家”嘛,就更直白了,打球能上春晚气质的存在。
这种天生的比赛型人格,让他成为了“打硬仗不抖手”的典型人物。
哪怕技术上比不过马龙,话题热度比不过张继科,许昕依然在赛场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可就是这么一个“爱打比赛不爱解释”的人,在职业后期,却成了“场外较真”的代表。
熟悉他的人都懂,这是他的高压线。
场上输球他可以笑着走下台,但只要涉及规则、涉及公平,那就是碰了他的底线。
所以这次在乒超联赛中爆冷输球后,他的反应不是情绪崩溃,而是被“解释权”打了个措手不及。
他不是不懂媒体操作,也不是不知道流量怎么来。
但他知道,越是重要的原则,越不该交给“说服观众”的方式处理。
他要的是一个干净的球台,而不是一个吸睛的头条。
更关键的是,哪怕退役边缘了,许昕从来没把自己当“脱离赛场的老前辈”。
当别人还在盘算怎么平稳过渡人生下半场的时候,他已经提前铺好了自己未来五年的发展图景。
看起来是“副业不断”,其实都是围绕一个核心:乒乓球。
所以说,他哪怕不再冲金,也不再是一线主力,可他从未真正“离开”。
更何况,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前段时间,他还带儿子参加了“斯巴达勇士赛”,看着小家伙一头扎进泥潭,他说那一瞬间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那种“跌倒也要冲”的劲头,就是许昕这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
这份“自律+自省+自解压”的能力,大概才是他真正“长红”的秘诀。
结语
这一转身,让樊振东那句“不是不想赢,是承受不来”不再是孤立的心声,而是许多国乒老兵共同的困境。
也许这一次,我们更该学会尊重,而不是逼迫。
参考资料
许昕爆冷不敌18岁小将,赛后发文“回家”,此前多次投诉对手违规裁判未理会.九派新闻 [引用日期2025-08-31]
“乒乓艺术家”许昕的这一路:打击从未缺席,硬扛从不止步.上观新闻 [引用日期2025-01-16]
国乒有一个希望叫许昕 为什么教练都这么喜爱他(2).新浪网 [引用日期2024-08-23]
离开赛场,许昕依旧“很全面”.百家号(北青网) [引用日期2024-08-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