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之困求解方
说起苏丹这个国家,很多人可能觉得它远在天边,其实它跟咱们中国有不少交集,尤其是基建这块。苏丹地处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从南到北穿境而过,这条河全长6700多公里,是全球最长的河流,养育了沿岸无数民众。
可问题也在这里,尼罗河给苏丹带来的不光是好处,还有一大堆麻烦。雨季一到,河水暴涨,洪水泛滥,农田被淹,房子塌陷,经济损失年年都有。
数据显示,20世纪中叶以来,苏丹就经历过多次大洪灾,比如1946年和1960年代的那些,造成上万公顷土地毁坏,粮食减产严重。干旱时候又不一样,北部地区水资源短缺,土壤干裂,牲畜成批死亡,水资源分配不均还引发过社会矛盾。电力供应也是个大问题,苏丹全国装机容量本来就低,好多地方靠柴油机发电,成本高还不可靠。
苏丹政府早想在尼罗河上建坝,调控水流,顺便发电和灌溉。麦洛维大坝的点子其实不是新事,早在上世纪初英埃统治时期就提过,1979年苏丹军政府又重启,做了十年可行性研究。但资金和技术一直是卡脖子的事,直到1999年苏丹石油出口改善了信用,才有点眉目。
苏丹经济底子薄,自己干不了,就得找外援。先是找了欧美日那些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也评估过,但他们一看尼罗河水流量大,每秒几千立方米,地质复杂,高温环境施工难,成本高风险大,就摇头拒绝了。
那些年,美日专家在报告里直说,这活儿基本不可能干成,尤其是“切断”这么长的河,技术门槛太高。苏丹没辙,只能另寻出路。
这时候,中国进入了视野。中国有三峡大坝的经验,那可是全球最大水电工程,长江上“切断”大河的活儿干得漂亮。苏丹觉得靠谱,就通过外交渠道联系。
2002到2003年,谈判推进顺利,2003年两国签了合同,中国公司负责麦洛维大坝土建和水机部分,项目总金额近18亿美元,后来实际成本涨到29.45亿美元,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和阿拉伯基金等出资。
苏丹民众对这事儿挺期待,以前洪水年年闹,现在有机会调控了,电力也能翻倍。国际上有些声音还怀疑,中国行不行啊?毕竟尼罗河条件比长江还恶劣,高温达50度,河床岩层碎裂多。但中国没退缩,直接派队过去开工。
中国之力断长河
麦洛维大坝选址在喀土穆北350公里,尼罗河第四瀑布附近,坝高67米,长9公里多,是当时中国海外最大水电项目。中国国际水利电力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挑大梁,德国拉姆耶国际负责规划,法国阿尔斯通做涡轮,中国哈尔滨和吉林公司管输电。
施工从2004年初启动,先是河道分流,2005年12月30日左河道封闭,水转右边,蓄水库开始形成。整个过程遇到的难题不少,尼罗河分支多,水速快,地质条件差,河床有裂缝,注浆加固花了不少功夫。
高温是最大敌人,苏丹夏天地表热到70度,混凝土浇筑容易裂,工人得用冷却技术,添加剂调配配方,确保结构稳。雨季洪水冲击围堰,工程队加固支护,逐步推进坝体。坝型有五种组合,全长9285米,水库容量125亿立方米。
发电机组10台,总装机1250兆瓦,比苏丹全国之前容量多一倍。建设高峰期,上千中国工人和当地人一起干,克服语言和气候障碍,技术上用先进方法处理混凝土凝固问题。国际观察员来看过,好多西方专家摇头,说这活儿他们早放弃了,美国日本之前评估就觉得不可能,现在中国一步步干成,让他们直呼意外。
2009年3月3日,大坝正式投产,首两台机组并网,电流进电网,苏丹电力供应大增,工业和民生用电价格降了25%到30%。苏丹政府高度评价,这坝不光防洪发电,还改善灌溉,农田产量上去了。
美日那边,虽然没直接参与,但先前那些“不可能”的声音,现在被事实打脸。中国基建实力就这样展露,麦洛维大坝成了尼罗河上继阿斯旺后的第二大水电站,证明了大国工程能力。整个项目虽有环境和社会影响,比如淹没土地导致5到7万人迁移,政府提供了补偿和重置地,但整体效益明显,推动了苏丹经济发展。
合作共赢惠两国
麦洛维大坝建成后,苏丹没停步,又找中国帮忙加高罗塞雷斯大坝。这坝原建于1960年代,位于蓝尼罗河上,高50米,装机28万千瓦,年久失修。2008年,苏丹政府招标,中国三峡集团中标,合同签于2008年4月28日,金额3.96亿美元。
工程从加固基础开始,坝体加高10米,水库容量从30亿立方米增到74亿立方米,发电容量升到41.5万千瓦。施工中克服了老坝翻新难度,高温和雨季干扰,2015年底竣工,供电和灌溉都提升了,苏丹下游洪灾减少,农业受益。
这些项目拉近了中苏关系,经济贸易跟着水涨船高。2022年,双边贸易额达29.1亿美元,比前年增12.4%,中国出口机械设备,苏丹卖石油和农产品。苏丹基础设施改善,电力稳定后,工厂运转顺,吸引投资,就业增多。
中国企业还参与公路桥梁,帮苏丹建铁路,民众生活实打实变好。国际上,中国基建模式传开,其他非洲国家学样,找中国合作水电项目。麦洛维和罗塞雷斯经验,成了“一带一路”典型,体现互利共赢。
如今,苏丹虽有内部挑战,但这些大坝稳稳发挥作用,发电超预期,水资源调控有效。中国帮助不光是建坝,还带技术培训,当地工程师学到不少。未来合作空间大,中苏经贸还会深挖,惠及更多人。这事儿证明,基建不是零和游戏,大家一起干,才能共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