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这次普京把话说得明明白白,火候也掐得刚刚好。
8月31日他的专机落地中国,行程密得像把半个政府都搬来了:先去天津参加上合峰会,再到北京出席九三阅兵,还要搞大范围、小范围会谈,和多国领导人密集交流。俄方说这是“史无前例”的安排,这可不是外交客套,是实打实的姿态。就在抵达前一天,普京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抛出了那句分量十足的判断——“日本军国主义正在复活。” 这十个字像钉子一样,狠狠扎在了日本舆论的神经上,日媒标题里的火药味都快溢出来了,“你也配说这话”“到底是谁在歪曲历史”,几乎是条件反射式地“破防”了。
俄方公开的访华安排里,普京先到天津参加上合峰会,再赴北京出席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九三阅兵;代表团阵容相当豪华,有3名副总理、十多名部长,连国企和大企业的负责人都在名单里,这种配置可不常见。议程里不只有礼仪性活动,还有和中方的深度会谈,议题涵盖双边合作、地区热点、对美关系等。对外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中俄的战略沟通在加码,而且不回避硬话题。
那句硬话怎么就精准戳中日本了?把镜头转到东京看看——近些年日本的安全政策一直在悄悄改:国防预算目标提到了GDP的2%,装备体系往“攻防一体”靠,舰队里的“直升机驱逐舰”慢慢变成了航母,高超音速打击武器打着“岛屿防御”的幌子往前推进,水陆机动团也建起来了,情报—指挥—武器的三位一体链路越来越常态化。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是真金白银和编制调整在说话。 普京把这种趋势叫做军国主义“复活”,站在俄罗斯的历史叙事里,这个词带着强烈的警惕。更深一层,普京强调二战成果和《联合国宪章》不能改,不光是针对日本国内的历史修正主义,也是在提醒欧洲舆论场——那些把纳粹和“解放者”混为一谈的模糊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中俄在历史记忆上的立场一致,这会儿被放大成了实实在在的政治信号。
日本舆论为啥瞬间炸了?我看是三根刺扎得太疼。第一根是历史账。中国的九三阅兵不是摆样子,是真真切切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可有人就是不愿记这段历史,甚至愿意花大价钱在国际上“洗白”自己——这不是传言,十年前就有过类似的公关操作。今年日本还试图劝各国别来参加中国的纪念活动,这种做法反而把历史问题又推回了聚光灯下。人家光明正大地谈历史,你却在底下搞小动作,心里能不发虚吗? 第二根是现实军力的反差。军费往上涨、装备往前沿靠,可嘴上还喊着“纯防御”,这差距肉眼可见。第三根是说话人的身份。俄乌冲突还没停,日本媒体借着西方的调子质问“你也配说这话”,想靠道德优越感压人,可这套逻辑在东亚历史问题上根本行不通,尤其面对中俄这种“战胜国叙事联盟”。
我注意到普京这次没说太多“外交辞令”,还点出了“虚构的中俄威胁”——这恰恰是东亚安全困境的老剧本:先给对手贴个“威胁”标签,后面涨军费、过法案、买装备就顺理成章了。一边说“防御”,一边把弹射起飞、远程精确打击、高超音速这些典型的“远征武器”往自己怀里揽,这种解释在专业层面根本站不住脚。军力结构是什么样,心里就盘算着什么事。 这不是猜心思,是看军事能力就能判断意图的基本逻辑。
有人问,普京这时候摆明对日立场,是不是为了“配合中国”唱双簧?我不太想用“配合”这个词。更贴近事实的是“需求互补”: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立场坚定,俄罗斯把二战历史当作国家身份的一部分,两国的历史话语天然合得来。一旦历史话语权被外部势力稀释,中俄在现实安全问题上都会付出代价。 这也是为啥俄方要高调强调二战成果和《联合国宪章》的法理绑定——这条线守不住,很多现实问题的规矩都得重写。
再说说普京这趟的“撑场子”操作。他不光是来当观众的,还带了一整套“沟通—协调—对接”的组合拳。俄方公开表示,普京会向中方“一五一十”通报8月15日在阿拉斯加和特朗普的会晤成果,以及之后和美方各级别接触的情况。这个承诺的象征意义不小。前段时间还有人猜俄方向别的国家通报了,就没告诉中国,这次人家直接上门说清楚。外交里,“当面交底”本身就是一种信任的体现。 更别说随行团队里有不少经济和军工领域的人,明显不只是来谈政治,还要聊项目、聊供应链、聊金融合作。把“史无前例”安在代表团头上,俄方就是想让外界看到中俄关系的“厚度”。
日本方面的“破防”里,其实也藏着点心知肚明。社交媒体上那些“你也好意思说”的反击,本质上是想把话题引到俄乌冲突上。可问题是,东欧的战事和东亚的历史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能用一个战场的道德说辞,去掩盖另一个战场的历史问题。要是真对历史有底气,就该敢在纪念场合直面事实,而不是靠劝别人不来来“压热度”。 更何况,现在日本的安全政策已经把“专守防卫”改得弹性越来越大,这才是让周边国家警惕的根本原因。
从地区秩序的角度看,普京这趟访华把好几条线拧成了一股绳:上合峰会是多边舞台,九三阅兵是历史叙事的窗口,双边会谈是现实议题的谈判桌。当历史和现实在同一个时空里同频共振,中俄的战略互信感会被无限放大。 这对日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每调整一次安全政策,都得考虑到“历史—法理—现实”这三股力量的反弹。对外宣传说得再好听,军费的增长曲线、舰机的吨位、导弹的射程,都会在雷达屏幕上把真相暴露得明明白白。
“军国主义”不是用来骂人的词,是个严肃的学术概念:国家机器把战争能力和意识形态绑在一起,军备扩张和对外政策相互推波助澜,最后挤压政治的理性空间。现在的日本离那一步还远,但往哪个方向走、路径上有没有“修昔底德式的滑坡”,从军费、编制、法案到舆论,都能画出清晰的图谱。否认历史、粉饰扩张、打压批评,这三个因素一旦凑齐,离危险区就不远了。
我们不需要把普京捧上神坛,而是要看清他在这盘棋里的角色。俄罗斯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些诉求有的和我们一致,有的地方也会有分歧。可贵的是,把共识的部分用制度化沟通加固,分歧的部分用可控的议程来协调。 这次俄方主动通报和美国的互动,是把互信的“形式”落到了实处;随行的部长和企业代表,是把互信的“内容”写进了清单。这样的信号,比任何口号都管用。
再把目光拉回日本:承不承认历史,是价值判断;要不要收窄扩军的弹性,是政策选择。选择权在东京,后果却要整个东亚承担。要是真把安全焦虑当万能钥匙,就别抱怨邻国用历史和现实这两面镜子照你。镜子不会说谎,舰队也不会。 今天的“破防”,与其说是网络热词,不如说是一种集体投射:当外界指出你正在变成自己不愿承认的样子时,最刺耳的声音往往来自现实本身。
写到这里,把普京的那句重话再往深了说一层:不是谁有资格说,而是谁敢承担说出这句话后的后果。 在九三阅兵的看台上,历史记忆和现实政治坐在一起。有人听着刺耳,有人怀着敬畏。刺耳的声音会过去,敬畏的初心会留下。对东亚来说,留下的这份敬畏,才是秩序的基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