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竹作为大学教授,博士,有良好的艺术背景,其山水画创作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艺术风貌。目前,她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夜景系列、新图式探索、青绿山水的创新。
首先是“夜景”系列。“夜景山水”作为她博士论文研究课题的延伸,体现了她将学术研究的深刻性、理性与严谨性融入艺术实践的独特方式。这类作品不仅承袭了她在论文中的核心理念,更是她的思考的一个实践化的过程,也是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拓展的成果。尽管笔墨语言根植于传统,但在形式上却展现出大胆的创新性探索和拓展,她的夜景山水作品在艺术观念和作品形式上已经走入水墨当代探索的先行行列,作品中概念与个人理念的运用,在哲学与美学价值的追求上跨越了时间的界限,打破了现实的束缚,展现出一种当代的艺术视角,探讨夜景山水在当代水墨艺术中的地位和创新意义。她的“夜景山水”系列作品通过独特的笔墨运用和形式创新,营造出一种神秘、深邃的意境,引发观者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夜静空山·日兮月兮》
240×120cm×2
纸本水墨
2024
另一类是笔墨外延与视觉革新。这类作品通过笔墨外延构建的新图式。松竹的作品以单纯的水墨语言保留对传统山水文化敬畏之心与对古法笔墨深厚情感的同时,通过画面边缘的创新元素映射出艺术家内心的探索轨迹与思想波动。作品虽遵循传统笔墨的规范,却未受其局限,勇于在图式上进行尝试,使作品更富理性色彩,并成功构造出一种新的视觉形式。通过虚实、浓淡的对比并置以及笔墨外延在空间上的拓展,旨在营造一种时空的延续感。这种对空间的延伸或时间的表达,不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观看方式,也是艺术家在这类作品中着力探索的方向。正如人类作为存在主体内心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表现力,而她的作品正是对这种内在空间的艺术化诠释。面对当代人的心理,传统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似乎已成为渐行渐远的风景,从当代意义上传统山水画被一层历史的迷雾所笼罩,犹如我们看宋画时那种做旧般的效果。那份历经时间沉淀的沉稳,无疑是无法复制的时代经典。然而,在当代语境下,我们更应思考的是,如何在冷静之后为过去的艺术形式画上句号,或在其基础上增添新的注脚。松竹通过笔墨外延构建新图式,利用形式语言对人的知觉产生的影响,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
《月临幽谷》
98x49cm·49x49cm
纸本水墨
2024
第三类则是创新的青绿山水,她的处理方式与众不同,试图将青绿山水的局部细节放大,通过平面化、构成化的手法,赋予作品一种设计感。这种构图方式如同现代设计一般,重新定义了视觉形式,形成了具有现代趣味的绘画风格,更贴近她的现实生活状态与个人审美偏好,色彩明快,充满活力,与她的精神世界相呼应。通过创新的形式和色彩的运用,展现出她对当代社会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综上所述,松竹近年来在山水画领域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无论哪一类山水画探索,都充分体现了她在山水画创作与研究中严谨、理性、深入的精神风貌。作为一名年轻画家,能够创作出如此丰富多样、兼具传统笔墨功底的佳作,实属不易。她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她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传统山水画在当代语境下发展的新思考。她的探索之路充满无限可能,相信她将在未来的山水画创作与探索中不断前行,继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我们期待并祝愿周松竹在山水画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艺术界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启示。
(文/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所所长)
《夜静空山》
180×48cm×4
纸本水墨
2024
周松竹的作品强烈表达的是其个人的心象。她的作品既有传统,但又追求个人语言,作为青年艺术家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心。看她的早期作品、现在的作品和具有探索性的作品,可以说她的作品代表青年艺术家对艺术的一种秉承和追求。在周松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她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作为青年艺术家必须有创新精神,但前提必须具有传统的功力,她早期的写生作品,虽然作品尺幅大大,但墨的气象是非常正的,体现了周松竹教授作为艺术家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并构造了一种新的形式语言,可以说是视觉形式。我看她具有个人语言强烈的水墨画,在构成上、章法上和古人是有一定区别的,尤其她的夜景山水作品,更是在艺术观念和作品形式上走入了水墨当代探索的先行行列,这是值得称赞和推广的。
《东湖绮梦》
68x34cmx4
纸本设色
2025
周松竹的作品具有清冷秀媚、寂寂疏林的意境。她的早期作品有描写园林的,笔头和方法或多或少有她导师卢禹舜的影子,但她采用墨没有使用色,从而构成一种新的视觉形式。她的作品从“心象媚道”系列延续到“夜静空山”系列,每一幅都具有她自己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表达形式。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她对传统山水画的敬意,同时有敬畏之感,对古法笔墨的深切眷恋,这一点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具备的,就是对古法的研习和继承,没有这一点,我们的路走得是不会远的,现在一些老先生和一些中青艺术家,其实他们传统功力都非常强,在年轻时基础打得非常好,其实中国传统笔墨不是单项传统问题,它是一种滋养问题,是一种知识的结构问题,如果缺少这个结构,就像对文章结构一样,如果缺少这步学习是能看出来的,这种知识结构不单纯是打地基,本身就是有学术含量的,况且传统的东西是跨越时代的,为什么我们现在提倡传统的当代转化,它是一种精神的转化,并非单纯的形式。周松竹的作品是对当下青年艺术家群体精神风貌和艺术追求的生动写照。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她既继承传统又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我期待更多像周松竹这样的青年艺术家涌现出来,也相信新时代的创作力量将继续秉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希望中国绘画传统精神一代代延续下去。
(文/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观山》
70x70cm×6
纸本设色
2025
周松竹对艺术有着苦苦坚守、苦心探索,和数十年如一日的追求。从她的作品当中我也能够感受得到,她确实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她的创作成果丰富,在各种展览、展示中都有很好的成绩,这点大家也都比较了解。同时,她也做了很多的深入理论研究,比如有多篇论文和专著的发表与出版,这对一位艺术家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艺术家只有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我们在她的作品当中能够感受得到她确实是一位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喜欢与热爱并且深入研究的艺术家。她基本功扎实,笔墨修养比较全面,对传统的画史、画论等理论研究深入,这点让大家很钦佩。
夜景创作也是她在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她从历代艺术家对夜景的创作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进行探索和更好的表现。所以,我觉得她也是一位有着探索精神和创新思想的创造性艺术家。从她的作品当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个性化探索与艺术追求。对于她的作品,我们还可以更加努力地从区别于历史,区别于前人,区别于同世,区别于同道,甚至是超越自然的角度去欣赏。
另外,她作为高校教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合格人才。同时,周松竹也是一位及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艺术家,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生活中去,能够更好的与人民之间有着情感上的联系,这在她的作品当中体现得非常充分。祝她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文/卢禹舜,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作品欣赏
《重山》
180x70cm
纸本水墨
2024
《幻境》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22
《寂寂疏林》
180x70cm
纸本水墨
2024
《梦境清居》
240x120cm
纸本设色
2014
《雪映云光》
240x200cm
纸本设色
2024
《雨浥青林》
240x200cm
纸本水墨
2023
《有凤来仪》
240x180cm
纸本设色
2023
(来源:八荒锦绣美术馆)
艺术家简介
周松竹,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江大学书画院(北京)院长。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教育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专家,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人才(二类),主持2024年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在《人民日报》《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艺术百家》《文艺理论与批评》《艺术工作》等报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作品,并出版专著《周松竹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被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