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年博弈,蒙古国最终放下“第三邻国”战略幻想,选择与中俄携手共建能源走廊,这条年输气量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管道将重塑东亚能源格局。就在9月2日,中国又迎来了好消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集团总裁米勒宣布,俄罗斯、中国和蒙古国三国已正式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共同推进“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及过境蒙古国的“东方联盟”天然气管道建设。
显然,这一消息意味着中国又一条能源安全大动脉算是定局了,毕竟 每年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于一条“北溪管道”的输气能力。然而 对于三国的这一能源合作项目,其实是始于2005年,三国达成的共识,但项目在过去十年中屡次搁浅,其中的缘由自然是蒙古的左右摇摆。现在蒙古国态度的转变——从摇摆不定到积极拥抱——成为这条能源大动脉最终落地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到底是什么左右了蒙古?到底是什么让蒙古国最终下定决心与中俄合作呢?“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将天然气从俄罗斯亚马尔半岛出发,途经西西伯利亚和蒙古,最终输送至中国。然而供气条件2015年就早已签署,但是中俄双方在价格问题上却始终未能达成一致,这也导致该项目迟迟无法推进。而蒙古国此前对该项目态度模棱两可,甚至在去年将其从政府四年规划中删除,几乎单方面搁置了这一合作。
而蒙古国态度大转变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考量。一旦管道建成,将给蒙古国带来数亿美元的过境费收入,占该国GDP的2-3%。我们都知道蒙古是一个经济结构相对单一、高度依赖矿产和农产品出口的内陆国家,没有太多的额外经济收入。再加上最近几年蒙古国的经济相对萧条,这更促使蒙古国内部对于外部合作项目的渴望。而“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能够推进,就意味着蒙古将会拥有一笔稳定的经济收入。
而且管道建设本身还将带动配套基础设施升级,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也让蒙古认识到,与中俄合作将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对此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明确表示:“俄中是蒙古国永久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蒙方高度重视与俄中的联合项目。可见,蒙古方面的态度,已经证实了他们认识到与中俄合作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这显然是三方合作的一个关键基础。
而另一个关键因素 那就是来自于哈萨克斯坦方案的替代威胁,毕竟前段时间有消息宣称,中国方面更倾向于从哈萨克斯坦来替代途经蒙古的方案。而哈萨克斯坦政局稳定,且已有的中哈原油管道可供扩容,该线路避开了蒙古高原脆弱的冻土带,可降低15%的建设成本。哈萨克斯坦方面对合作表现出积极态度,已签署相关备忘录。面对替代路线的竞争,蒙古开始坐立不安,生怕丢掉这块肥肉。毕竟,巨额的过境费用对于蒙古经济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救命稻草。
而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恐怕就是蒙古国的“第三邻国战略”的被迫调整,要知道之前的蒙古国可是想推行“第三邻国”外交政策,试图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关系以平衡中俄影响力。但随着时间推移,蒙古发现“盟友”的支持并没有化作实质性的经济支撑。而管道项目带来的不仅是过境费收入,更是与两大邻国建立更紧密经济联系的机遇。蒙古终于认识到,与其维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不如切实融入区域经济合作。
因此 我们看到蒙古国终于下定决心,抛弃“第三邻国”的外交策略,全面拥抱中俄两国实现经济合作。而且蒙古国国家鉴定委员会已在今年3月批准了“东方联盟”天然气管道项目。这条能源动脉将穿越蒙古国草原,每年输送500亿立方米俄罗斯天然气至中国。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始终将能源安全置于首位。这次定下来“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燃气管道,中国已经建立了包括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和海上液化天然气进口等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