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虚构故事,非封建迷信,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你可知——为何有人修了二十年密法,却比不修时更执着?为何有人完成了十万大礼拜,脾气却比从前更暴躁?为何有人能精准持诵百本尊咒,却对身边人的痛苦充耳不闻?
这不是修行的过错,而是修行者陷入了最大的误区:我们太执着于仪轨的完美,却忘记了修行的根本。
一位老修行一针见血:"很多人把密法修成了高级收藏癖——收集灌顶、收集咒语、收集法器。收藏越多,我慢越重,离解脱越远。"
那么,密宗修行真正根本的是什么?不是繁复的仪轨,不是神秘的咒语,不是精致法器。只有两个字——但99%的人都忽略了。
海拔四千三百米的雪域高原,桑耶寺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来自深圳的程序员张辰,经过三天跋涉,终于见到了慕名已久的贡嘎仁波切。
"仁波切,"张辰恭敬地献上哈达,"我修习密法三年,每日完成四加行,持咒十万遍,却感觉内心毫无改变。是不是我的仪轨不够如法?还是我的本尊咒发音不标准?"
老人睁开微闭的双眼,目光如高原的蓝天般澄澈:"让我们先不谈仪轨。告诉我,你上次静静地看一朵云飘过,是什么时候?"
张辰愣住了。他想起自己总是边持咒边看手机,边观想边惦记工作。修行成了又一个需要优化的"程序",而他却忘记了修行的本质。
在拉萨古城的一家甜茶馆里,张辰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修行人:一位女士为是否要用纯银供水杯而烦恼;一位男士争论着哪种曼扎盘更如法;几个修行者为观想细节争执不休...
这让他想起在深圳的共修会:大家比较着持咒数量,执着于手印的精确度,却有人在修法后为停车位破口大骂。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打磨镜子,"贡嘎仁波切后来对他说,"却忘了要照见什么。"
二
第二天清晨,张辰被请到仁波切的禅房。房里没有庄严的坛城,只有一壶酥油茶和两個木碗。
"你知道密宗修行最根本的是什么吗?"仁波切突然问。
"是清净见?还是菩提心?"
"是'觉知'。"老人倒茶的声音清脆悦耳,"就在当下,你听到倒茶声了吗?感受到温度了吗?觉察到心中的期待了吗?"
仁波切讲起米拉日巴尊者的故事:"大师在山洞苦修时,连坛城都是画在石壁上的。但他的觉知如明镜,照见万法实相。"
"仪轨是手指,指向明月的是觉知。执着手指的人,永远看不见月亮。"
张辰开始重新学习修行:
第一次,他放下计数器和念珠,单纯地持咒,感受每个音节的振动;
第一次,他在都市的喧嚣中修习"闻性自性",发现车流声也可以是咒音;
第一次,他在与人争执时保持觉知,看到愤怒如何生起、消散...
三个月后,他再次拜见仁波切。
"现在,"老人微笑,"告诉我你修了什么?"
"我修了倾听出租车司机的烦恼;修了在代码中看见缘起性空;修了在地铁拥挤时保持觉知...至于仪轨,它是我每天的提醒,而不是全部。"
仁波切开示修行的五个要点:以觉知为根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觉察;以仪轨为助缘:如法修行但不执着形式;以生活为道场:将修行融入行住坐卧;以菩提心为指引;一切修行为利益众生;以实修证悟为目标:不追求表面功夫。
"记住,"仁波切说,"最如法的仪轨,是保持觉知;最殊胜的本尊,是你本具的佛性;最圆满的成就,是每个当下的觉悟。"
回到深圳后,张辰依然每日修法,但心态完全不同:他在代码bug中修安忍;在团队协作中修慈悲;在深夜加班时修觉知...
一年后,他成为公司最沉静的工程师,最受欢迎的同事。而他的修行,也从佛堂延伸到每个生活瞬间。
在最后一次视频开示中,年迈的仁波切对弟子们说:"孩子们,不要做修行的收藏家,要做觉悟的实践者。最珍贵的密法不在经书中,而在你每个觉知的当下。"
"当你真正明白这一点,你会发现:整个宇宙都是你的坛城,一切音声都是真言,每个众生都是本尊。"
窗外,深圳的夜空星光闪烁,与雪域高原的繁星交相辉映。张辰终于明白:真正的密法,从来不在远方,就在每个觉醒的心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