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说“舍得舍得”,真正领悟舍与得的人却微乎其微?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道德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这句话在民间流传甚广,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

然而,真正能够参透其中玄机,将舍得之道融入生命修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为何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如此深奥的人生智慧?

为何千百年来,无数修行者在这两个字前驻足沉思,却鲜有人能真正做到心无挂碍的舍。

也难以获得究竟圆满的得?

古德云:"舍得者,舍之得也。" 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是指向生命本质的修行法门。

从佛陀舍弃王位求道,到历代祖师舍弃名利证果,舍与得的辩证关系始终贯穿着整个修行历程。

那么,舍得之道的真义究竟为何?为何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成为了修行路上最大的考验?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月圆之夜,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宫中,正上演着一场震撼人心的"舍得"大戏。

年仅二十九岁的悉达多太子,站在宫殿的高台上,凝望着远方的群山。他身着华美的丝绸袍服,腰间佩戴着价值连城的宝石,脚下踩着的是来自各国进贡的珍贵地毯。按照常人的眼光,他拥有了世间一切美好:至高无上的权力、数不尽的财富、美貌的妻子、可爱的儿子,以及整个王国对他的爱戴。

然而,就在这个夜晚,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舍弃这一切,出家求道。

"太子,您这是为何?"侍从们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请求,"您拥有世间最尊贵的一切,为何要抛弃这些去做一个乞讨的苦行僧?"

悉达多太子缓缓转身,眼中流露出坚定而慈悲的光芒:"我所拥有的这些,真的是'得'吗?当我看到老、病、死的痛苦普遍存在于众生中时,我发现我所谓的拥有,其实都是虚幻的执著。真正的得,在于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

当夜,太子悄然离开了王宫。他脱下华贵的服饰,剃去满头青丝,换上了粗布僧衣。从王子到沙门,从富有到一无所有,这一舍,舍得惊天动地。

六年苦行,悉达多尝尽了人间所有的艰辛。他曾经在尼连禅河边苦修,每日仅食一粒芝麻、一粒米,身体瘦得皮包骨头。有一次,他在河中洗浴时,因为体力不支几乎溺水,幸得河边的树枝才得以爬上岸来。

"这样的苦行,真的是修行的正道吗?"悉达多开始反思。他想起了幼时在阎浮树下自然进入禅定的经历,那种不苦不乐的中道状态,或许才是通向觉悟的真正道路。

于是,他又一次"舍"了——舍弃了极端的苦行。他接受了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体力,随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最终在四十九日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了佛陀。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舍得之道的根本秘密。但很少有人能够看透其中的深层内涵——悉达多太子真正"舍"的是什么?他最终"得"到的又是什么?

在佛陀成道后的传法生涯中,关于舍得的开示层出不穷,但每一次的阐述都让弟子们更加困惑。

有一次,一位富商来到佛陀面前,恭敬地问道:"世尊,我听说要想获得解脱,必须舍弃一切财产。但我有妻子儿女需要抚养,有众多工人依靠我的生意维生,我该如何是好?"

佛陀微笑着看着这位富商,说道:"善男子,你以为我让你舍弃的是外在的财物吗?"

富商疑惑地点了点头。

"如果仅仅是舍弃外在的财物就能得到解脱,那么世间的乞丐岂不是都应该成佛了?"佛陀的话语如醍醐灌顶,"真正需要舍弃的,是你对这些财物的贪著之心。当你不再被财物所束缚,不再为得失而忧虑时,你才是真正的富有。"

这番话让富商若有所悟,但他仍然迷惑:"那么,不贪著财物,是否意味着我应该完全不在乎事业的成败?"



佛陀摇了摇头:"尽心做事,但不执著结果,这就是舍得的真义。就如农夫种田,该施肥时施肥,该浇水时浇水,但不执著于一定要有丰收。天时地利人和具足时,自然会有收获;条件不足时,也不因此而痛苦烦恼。"

类似的开示在佛陀四十九年的说法中比比皆是,但真正能够领悟并实践的人却寥寥无几。即便是佛陀的亲传弟子,也经常在舍得之间摇摆不定。

阿难尊者曾经向佛陀请教:"世尊,为何我们听了这么多关于舍得的法门,却总是难以真正做到?明明知道执著是痛苦的根源,为何还是放不下?"

佛陀慈悲地看着阿难,缓缓说道:"阿难,你可知道,人们所理解的'舍'和真正的'舍'有何不同?"

阿难恭敬地摇头表示不知。

"一般人理解的舍,是强迫自己放弃某些东西,心中满怀不舍和痛苦。这种舍,实际上是另一种执著——执著于'我在舍弃'的念头。"佛陀的声音如甘露般清凉,"而真正的舍,是看清事物的真相后,自然而然地不再执著,就如同手中握着一块烧红的炭火,当你感受到疼痛时,自然会松开手,这不需要任何勉强。"

这番开示让在场的弟子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原来,他们一直以来对"舍"的理解都是颠倒的。

但是,这个道理虽然听起来简单,要真正做到却需要极高的智慧和修为。即便是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大弟子们,也需要经过无数次的磨练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比丘来到佛陀面前,激动地说道:"世尊,我已经舍弃了世间的一切,为何心中还是不得安宁?"

佛陀仔细观察了这位比丘,发现他虽然剃度出家,但神态中仍然带着一丝傲慢之色。

"善男子,你舍弃了什么?"佛陀问道。

"我舍弃了家产、地位、妻子儿女,一心求道。"比丘自豪地回答。

"那么,你得到了什么?"佛陀继续问。

"我得到了出家的功德,得到了修行的机会,将来一定能得到解脱。"比丘的回答中透露出强烈的我执。

佛陀微微摇头:"你没有真正舍弃什么,也没有真正得到什么。你只是把对世间法的执著,转换成了对出世间法的执著而已。"

这番话如晴天霹雳,让这位比丘瞬间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他所谓的舍弃,实际上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他所谓的修行,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追求。

正是这种微妙而深刻的理解偏差,让无数修行者在舍得之道上迷失了方向。他们以为舍弃外在的东西就是舍,以为获得某种境界就是得,却不知道真正的舍得远比这复杂得多。

在佛陀的诸多弟子中,有一位名叫给孤独长者的居士,他的舍得之道尤为令人敬佩。给孤独长者本是舍卫国的首富,拥有无数的财产和田地。当他听到佛陀的法音后,立即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决定要为佛陀和僧众建造一座精舍。

他看中了祇树园这块地方,但这里属于祇陀太子所有。太子起初不愿意出售,便开玩笑地说:"除非你能用黄金铺满整个园子,我才考虑卖给你。"

给孤独长者听后,毫不犹豫地说:"好,我就用黄金来铺!"

当给孤独长者真的开始用黄金铺地时,祇陀太子被深深震撼了。他主动提出要参与这个功德,于是园中的树木由他供养,土地由给孤独长者的黄金购买,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祇树给孤独园。

有人问给孤独长者:"您为何舍得花费如此巨大的财产来建造精舍?"

给孤独长者笑着回答:"我所舍弃的只是身外之物,而我得到的是无价的法宝。更重要的是,当我真正明白了财物的虚幻性质后,舍弃它们不再是痛苦,而成了一种喜悦。"

这番话道出了舍得的另一个深层含义——当你真正看清了事物的本质时,舍弃就不再是勉强,而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然而,即便有了如此明确的指导和众多的实例,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仍然无法真正掌握舍得之道呢?

就在给孤独长者的故事传遍各地时,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浮现出来:连佛陀最得力的弟子们,在面对舍得考验时,都曾经历过痛苦的挣扎。

阿罗汉们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的修行者?

有一次,佛陀在灵鹫山讲法时,一位菩萨向佛陀请教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的问题:"世尊,既然舍得之道如此重要,为何您不直接告诉我们舍得的究竟秘密?



为何要让众生在无明中摸索这么久?"

佛陀沉默了很久,然后缓缓开口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深思的话......

这句话,彻底揭示了为何千百年来真正领悟舍得的人微乎其微的根本原因。

也指明了修行者应当如何才能真正掌握这一法门。

究竟佛陀说了什么?这个秘密又将如何改变我们对舍得的理解?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