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不易,请勿搬运,全网维权!)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世间绝大多数的内耗,都源于我们把所有的力气,都用错了地方——用在了“知人”,而非“自知”。
一个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通透的?往往是从他不再把自己当成世界中心的那一刻。
01
我表哥阿强,就是个典型的“内耗型人格”。
前阵子他刚升了职,本是件大好事,他却整天愁眉苦脸。
他觉得A同事看他的眼神不对,肯定是嫉妒他;B同事最近不怎么跟他说话了,肯定是在背后搞小团体排挤他。
他每天揣摩别人的心思,工作上反而频频出错,搞得身心俱疲。
作家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写道:世上所有的事,都怕“琢磨”。
亲人朋友能安慰你的敏感,但在社会上,没人有义务配合你的“内心戏”。
每一次的胡思乱想,都会变成一个能量黑洞,悄无声息地吸干你自己。
我以前也犯过这种毛病。
给客户发了方案,对方半天没回,我就开始坐立不安,是不是方案太差了?是不是我哪句话说错了?是不是客户不打算合作了?
其实对方可能只是在开会,或者在忙别的事,根本没空看。
出来混,靠的是把事做成的能力,是面对结果的定力。
如果你总是在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里反复煎熬,你给外界传递的信息就是——这个人心理素质太差,不堪重任。
成年人的世界只筛选心智成熟的队友,没人愿意去哄一个“玻璃心”。
你放不下别人的脸色,就拿不起自己的前程。
02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坎坷,被朋友出卖被同僚构陷,一贬再贬。
换作一般人,早就被仇恨和猜忌压垮了。
但苏东坡“开窍”了,他想明白了,那些人害他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出于他们自己的人性——嫉妒、恐惧、自私。
想通了这一点,他就不再纠结了。
于是他开始研究美食,开垦荒地,跟朋友游山玩水,写出了《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
一个人只有先看懂了人性,才能从人际关系的泥潭里“出离”。
网友阿乐,分享过一个观点。
他说,你要永远记住一个真相: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的父母,没几个人真正希望你过得比他好。
这不是让你变得愤世嫉俗,而是让你对人性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同事升职没为你高兴,你不会再难过;朋友买了豪车没告诉你,你也能一笑置之。
阿乐有句话很透彻:
“当你不再对人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时,你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当你有了“人性本如此”的平常心,就不会再把别人的反应,当成对自己的审判。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主角松子活得那么惨,根源就在于她把自己人生的全部意义,都寄托在了别人的爱和认可上。
别人给她一点好脸色,她就掏心掏肺;别人一离开她,她的世界就瞬间崩塌。
少一些对别人的过度期待,多一些对自己的默默耕耘,人生才能柳暗花明。
03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聚光灯效应”。
意思是,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总觉得有一盏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一举一动都被人审视。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学生穿着一件很糗的T恤走进教室。事后问他,你觉得有多少同学注意到了你的T恤?他说,至少一半。而实际的调查结果是,不到20%。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有趣又让人释怀的真相:根本没那么多人看你。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关心自己的烦恼,追逐自己的利益。别人对你的那点关注,可能连三分钟热度都不到。
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他做决策时从来不考虑“别人会怎么看我”。
他说:“员工只会关心这个月奖金发多少,股东只会关心股价涨了没有,对手只会关心你什么时候倒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我的任务,不是去寻求认可,而是带领大家拿到结果。”
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让我们痛苦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
无论何时,把修炼自己这门功课做好,你看懂了人性,放下了执念,也就拥有了内心的平静。
说白了,人为什么会内耗?
就是因为总把别人的反应,看得比天还大。
而当你了解了人性,你就会明白,别人的反应,99%都是出于他自己的需求和投射,跟你关系不大。
能够看透人性,人才能放下内耗,轻装上阵。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