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南京的一家法院正对一位中年人的“叛国罪”进行公开审判,各大媒体纷纷到场,关注着这个案子的最终走向。
知名律师章士钊是他的辩护人,为他做了长达50多分钟的辩护,之后,他要求发表自辩,用他慷慨激昂的发言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和人生目标做了一个总结:“弱冠以来,反抗清帝、反抗北洋军阀,反抗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者,于今三十余年”;五四以后,他组织中共之“终极目的”,是“实现无剥削无阶级人人‘更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社会。”
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叛国的罪行,只是因为为了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得罪了国民党反动派而已。
但是法庭并没有采纳他的辩词,54岁的陈独秀第五次入狱,6月30日,南京最高法院终审认定陈独秀“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判有期徒刑8年。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45号。
清朝的秀才、留学生代表、五四运动的领袖、中共的早期创建者和领导者、被开除出党的托派分子,陈独秀的一生,有过许多身份,但又没有一个简单的标签可以完整的概括他的一生。终其一生,他都在寻找一条真正能够救国救民的道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力前行。
从秀才到留学生
陈独秀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1879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陈独秀兄弟姐妹4人,他排行第四,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陈独秀在他的《实庵自传》中说自己“出生在一个小户人家”。他的父亲是一个秀才,但在陈独秀3岁时便因病去世。之后陈独秀便被过继给了叔父陈衍庶。陈衍庶举人出身,从知县一路做到了道员,在当地可以说是名门望族。
陈独秀自小便在祖父的严厉教导下认真读书,刻苦用功,希望他“学而优则仕”,走上一条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道路。性格温和的母亲查氏悉心照顾着他的日常,让从小缺乏父爱的陈独秀感受到了温暖。
虽然陈独秀非常的讨厌古板的八股文章和落后的的科举考试,但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16岁的陈独秀参加了科举考试,在院试时,他将《康熙字典》中的难字和繁琐的古文凭借在了一起,竟然获得了院试第一。因此他更加鄙视科举制度。
年纪轻轻就考取了秀才,前途简直不可限量,当地的名门望族都来提亲。出生武将世家的高晓岚和陈独秀门当户对,在1897年两人结为夫妻。同年他去南京参加了乡试,虽然落选了,但是途中的所见所闻却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在考试中看到学子为求取功名而做的种种离奇怪事,一个大胖子竟一丝不挂地参加考试,嘴里还嘟囔着“今科必中”的胡话。这让陈独秀大受刺激,深刻地感受到了清政府的腐朽和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他后来回忆“这便是我由选学余孽,转变到梁康派之最大动机。一两个钟头的冥想,决定了我个人在往后十几年的行动。”
少年陈独秀,渐渐走上了反叛“时代潮流”的新的道路。
![]()
陈独秀《实庵自传》
1901年,陈独秀第一次留学日本,加入了“青年会”,结识了黄兴、章太炎等人,参加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当时清廷派来监督留学生的学监姚煜为人嚣张跋扈、仇视革命。于是在陈独秀等人的谋划下,几个留学生潜入姚煜的家中,将他的辫子强行剪掉了。
此事一出,留学生群情振奋,清廷出面要求日方抓捕闹事者,不得已陈独秀等人回到国内。
在安徽,陈独秀组织了青年学会,抨击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无耻的卖国行径,被清政府下令通缉,参与了《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等进步报刊的创办编辑工作。并以“三爱”等笔名撰写了许多的政论文章,站在了反帝反封建的第一线。
辛亥革命之后,陈独秀曾在新任安徽都督孙毓筠的邀请下,任省政府秘书长,参与了很多的政府事务的处理。二次革命中,陈独秀主张“反袁”,在二次革命后被通缉,被迫流亡上海。
1914年,他在章士钊的邀请下,第五次赴日,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李大钊,也第一次以“独秀”为笔名发表文章。
新文化运动领袖
1915年9月15日,回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新青年》),此时的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的政治面貌,就必须改变人们的思想,而改变人们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创办一本宣传新思想的杂志。
![]()
《新青年》杂志
在创刊号上,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敬告青年》,在这篇后来被人视为新文化运动宣言书的文章中,他扛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由此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而陈独秀则是当之无愧的领袖。《新青年》猛烈的炮火抨击着封建专制制度、旧道德、旧思想,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带领下,能够唤醒国人、改变落后的社会面貌。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聚集在一起,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文章,启发了一代的中国青年,其中的很多人此后纷纷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毛泽东这样回忆《新青年》对他的影响:“《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1916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与陈独秀十多年前就认识,在仔细翻看《新青年》之后,当即决定聘任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文科学长,值得一提的是,陈独秀并没有什么学位头衔,也从未在大学中任过教。《新青年》的编辑部也随之迁到了北京。
陈独秀在北大任职期间,为北大引进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在和蔡元培的默契合作下,北大为之一新。在北大,陈独秀也结识了一批和他有着相同理想的先进知识分子,越来越多的青年接受了《新青年》民主、科学思想的熏陶。陈独秀不愧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从“建党者”到托派分子
正当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封建势力和守旧派,开始对陈独秀进行了猛烈地围攻,一直支持陈独秀的蔡元培的压力越来越大,1919年4月,陈独秀被解除了文科学长职务,6月,因在北京散发革命传单被捕,在被关押80多天后,被保释出狱。年末,陈独秀离开北京,前往上海。
早在1919年1月,陈独秀就有了组建政党的想法,在上海,他深入到了工人群体之中,了解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了解了无产阶级在当时的悲惨境遇,同时也在与青年群体的交流中接触到了十月革命以后在中国开始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开始慢慢地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李大钊与维经斯基会面,维经斯基介绍了苏俄革命的情况,也讨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
1920年4月,李大钊介绍共产国际的代表维经斯基去上海会见陈独秀,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该会同1920年3月李大钊主持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一起,先后同各地的先进分子建立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南陈北李”携手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工作。
他们整合了各地的革命小组,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加快了建党的步伐,1920年6月,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还起草了当的纲领。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来自全国各地的13名代表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等参与会议,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于是最后一天的会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大会选取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开始领导党的各项工作。
![]()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在关于党的路线方针问题上,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代表产生了矛盾,他坚持认为应该走独立自主的发展方向,“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暂时不接受共产国际的援助”。而马林则认为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共产国际统一的领导。对此,陈独秀不愿妥协。
1921年10月,陈独秀因意外被捕,马林以外国人的身份,花重金聘请律师,打通关系,这才让陈独秀出狱,经历这次风波后,二人的关系有所缓和。
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陈独秀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并代表中央局向大会作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大会推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组成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其他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是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宣言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党的奋斗目标即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陈独秀
从1921年1927年,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由于其在党内的威望和所起的重要作用,担任了一至五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最高领导人。连续五届连选连任党的最高领导人,这在中共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让陈独秀成为了众矢之的,汪精卫和蒋介石接连发动政变,许多年轻的共产党员就惨死在反对派的屠刀下。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原来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国民党右派公开了分裂活动。这时羽翼渐丰的蒋介石也撕下了自己的伪装。1926年,他一手策划了“中山舰”事件,趁机宣布广州戒严,命令中共党员退出黄埔军校和革命军。在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指令下,中共中央对蒋介石采取了妥协和退让的措施。
陈独秀主张共产党员应该退出国民党,但他的提议遭到了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反对,待到蒋介石推出“整理党务案”时,年轻的中共依然没有保持应有的警惕。1926年5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的权力迅速膨胀,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对共产党、参与革命的工人和群众进行了大屠杀,共产党人陷入被动。
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会议由陈独秀主持,他在会议上提到了自己在对待与国民党关系时的错误。但此时他在党内的地位已经发生动摇。心灰意冷的陈独秀提出了辞职。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国共合作破裂。
在八七会议上,共产国际的新代表把国共合作失败的责任都推到了陈独秀的身上,让人惊讶的是,他本人未被通知参加这次会议。会议结束后,瞿秋白和李维汉到陈独秀寓所汇报情况。陈独秀声明他的错误也有共产国际的责任。 陈独秀说:“他们要我写悔过书,如何悔之,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要斯大林悔过呢?我是执行他的训令的,他悔过,我就悔过,要我做替罪羊,于情于理都不通。”
1929年,陈独秀在机缘巧合的机会下,接触到了托洛茨基的文章,在认真研读后,他发现自己在大革命时期多次提出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以及后来退出国民党的主张,与远在莫斯科的托洛茨基不谋而合,而这些主张都被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一再否定,最后导致大革命的失败。托氏的“二次革命理论”,也和陈独秀的思考多有相近之处。他开始接受托洛茨基的思想和理论主张,并开始在党内宣传,党中央在发现后,发文警告并要求他发文澄清,陈独秀拒绝。
11月15日,陈独秀被解除党内一切职务,开除党籍。12月15日,陈独秀召集了一群思想立场相近的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明确表明拥护托洛茨基和反对斯大林,并尖锐批评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现行政治路线。成为了托派的领袖。
但是由于内部的矛盾和缺乏资金,他们的工作困难重重。1932年,在一次意外中,陈独秀被逮捕,1933年四月,被国民党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判处有期徒刑8年。
在南京老虎桥45号,国民党对陈独秀的看管是比较宽松的,有一个单独牢房,他可以读书写字,还可以会客。
黯然离场的陈独秀
1936年,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消息传来,陈独秀托人打了酒,买了菜,对同狱的人说,今天要为国仇家恨痛饮一杯,第一杯祭大革命以来的烈士,第二杯祭两个牺牲的儿子,然后大哭起来。
七七事变后,被关押4年的陈独秀被提前释放,蒋介石派人来联络他,他拒绝了:“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国共两次合作,既然国家需要他合作抗日,我不反对他就是了。”
面对党中央提出的回党工作的三个条件,要求他写一书面检讨,回党工作”,遭陈独秀拒绝。
面对污蔑自己为汉奸,甚至日本给‘托匪中央’每月300元津贴的谣言,陈独秀一度感到十分痛苦。早期曾和陈独秀工作过的聂荣臻在听说这件事后,沉默了一下,说:“陈独秀是300块大洋能买得到的吗?”
1938年,陈独秀携带家眷暂时在四川定居,晚年的他,生活一度十分落魄,只能靠北大旧友的接济生活。其他人的捐助,他一概谢绝。
1942年5月13日,陈独秀吃了不干净的东西,食物中毒,一周后,在昏迷中离世,享年63岁。
陈独秀的一生,实际上就是抗争的一生,失败的一生,但正因为如此,这个人物才如此的真实,让我们在多年以后依旧能感受到他永恒的人格魅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