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要是闭着眼走路,再远也只在原地打转,”当25岁的英国姑娘艾米丽把“世界美食之都”广州逛成“饿到晕厥现场”,又把万里长城喊成“一堵墙”。
屏幕前的我们只想问一句:姑娘,你是来旅行,还是来拍《傲慢与偏见》续集?又因抱怨长城难吃惹众怒,暴露部分外国游客的文化傲慢与功课缺失,这事真不能全怪环境。
艾米丽的中国之行,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一种荒诞的戏剧基调,她选择的舞台,是那个被无数人誉为“美食之都”的广州,在这座连空气中都飘着烟火气的城市里,她却向镜头宣称,自己根本找不到可以下咽的食物。
这种宣言本身就充满了表演张力,最终,她的选择极具讽刺意味地落在了全球标准化的快餐符号——麦当劳上,甚至,她还险些因为这一番折腾而“饿晕”,这番操作,与其说是真实的困境,不如说是在刻意塑造一个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脆弱的闯入者形象。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她在广州某商场内拍摄的一段视频,镜头前的她,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断言,中国的人均年收入高达10万美元。
为了加强这种论断的冲击力,她还特意拉踩自己的祖国,声称英国人的年均工资不过区区3万美元,这种经济认知的巨大错位,与她在街头“食不果腹”的形象并置,构成了一种怪诞的超现实感。
如果说在广州的言行还只是对民生常识的冒犯,那么到了北京,她的“无知”便精准地刺向了民族文化符号的神圣性,站在雄伟的长城之上,她浑然不知其绵延万里的历史厚度,也完全不理解其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核心功能。
在她眼中,那些烽火连天的瞭望塔,不过是些视野不错的“观景台”,而整个长城,也仅仅是为了观景而修建的“一堵墙”,她轻飘飘地做出价值判断,认为长城远不如罗马斗兽场,甚至不如她口中那个不知所云的“印度泰陵姬”——网友们费力猜测,那大概指的是泰姬陵。
在她当时见过的三大世界奇迹中,长城被她毫不犹豫地排在了末位,这种颠覆性的解读,几乎是教科书级别的文化冒犯,它精准地触碰了观众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
这出“无知”的大戏,在重庆的防空洞火锅店里达到了另一个高潮,她面对着翻滚的红油手足无措,完全不懂如何调配一碗最基本的蘸料,甚至将未煮熟的牛肉直接送入口中,结果自然是被辣到泪流满面,这种对日常文化实践的笨拙与隔阂,进一步强化了她“闯入者”的人设。
无论是刻意为之还是本性使然,这种笨拙本身,就是一种极易吸引眼球的表演,是制造冲突、收割流量的不二法门。
在这场充满争议的旅行中,有一道清晰的裂痕,将现实世界与网络叙事彻底割裂开来,裂痕的一边,是中国普通人在现实中给予她的无私帮助,而另一边,则是她在个人叙事里投射出的怀疑与负面解读,这道鸿沟,赤裸裸地揭示了在跨文化交流中,信任是何其脆弱。
故事发生在北京,艾米丽在乘坐出租车时不慎遗失了护照,对于一个异国他乡的旅行者而言,这无疑是天大的麻烦,她接连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善意。
首先是酒店前台,在得知她没有护照无法办理入住的窘境后,工作人员破例为她开了一间房,让她至少能把沉重的行李安放下来,这是一个小小的、闪烁着人情味的通融。
更大的温暖来自那位出租车司机,在艾米丽离开数小时后,司机师傅在清理后备箱时,于夹缝中找到了这本至关重要的护照,他没有丝毫犹豫,驱车将护照送回,当护照失而复得,司机只收取了28元的往返车费,这本该是一个温情脉脉、足以写进旅行日记的暖心故事。
在艾米丽的解读中,整个事件的性质被彻底扭曲了,她怀疑司机起初就发现了护照并故意隐瞒,认为对方专程送回来,是想“扣押护照”作为筹码,索要一笔远超车费的报酬,那句“给钱才还”,在她看来不是天经地义的车费,而是一场赤裸裸的勒索。
一次纯粹的善举,就这样在她主观滤镜的过滤下,变成了一场充满算计和猜忌的可疑交易,这种错位究竟从何而来?或许是源于她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或许是为了维持她视频中“离谱中国行”的一贯人设,从而不惜将现实的温情强行改写成剧本里的冲突。
无论如何,这一幕都清晰地表明,客观的现实,在强大的主观叙事面前,是多么容易被重塑和歪曲。
艾米丽在中国互联网上掀起的舆论风暴,声势浩大,仿佛一场席卷全网的数字台风,这场台风有一个奇特的属性:它是一个高度本地化的现象,其能量和声浪,几乎完全被限制在了中文网络空间内部,形成了一场自给自足的“内循环”。
当中国网友们因为她的言行而群情激愤时,在广阔的西方世界,艾米丽这个名字却激不起半点涟漪。
她没有任何知名度,主流媒体对她的“中国历险记”毫无兴趣,甚至连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百科词条都没有,这场在中国网络上沸反盈天的事件,在世界的另一端,寂静得如同一颗从未被投下石子的湖面。
愤怒的情绪在这片特定的舆论场里找到了最肥沃的土壤,网友们自发地为她创造了“饿晕姐”和“辣晕姐”这样极具辨识度的绰号,愤怒和无语是普遍的情绪底色,人们普遍认为她的言行暴露了骨子里的傲慢与无知。
“文盲”的标签被毫不客气地贴在她身上,有人尖刻地评论说,以她的认知水平,或许更适合去印度,大量的负面评论如潮水般涌入她的社交媒体评论区,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网络“开团”。
这种愤怒的根源,并不仅仅因为她“不懂”,更深层的原因,是一种被“傲慢地审视”和“被恶意地曲解”所激起的集体冒犯感,当自己珍视的文化、引以为傲的历史被如此轻慢地对待时,反弹是必然的。
有趣的是,艾米丽本人似乎也深度参与到这个闭环之中,据她自述,因为抑郁,她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与人进行过正常的交流,目前唯一的社交,就是看自己视频下的评论。
这构成了一个诡异的流量闭环:她发布争议内容,在中国网络引爆流量和愤怒,她通过阅读这些愤怒的评论,完成了与外界的“互对”,这种对立又可能刺激她产出更多同类内容。
最终,这场喧嚣的一切,都未曾溢出中文圈,她像一个高明的猎手,精准地在异国的舆论场里捕获了自己想要的流量,然后可以带着这些战利品悄然离开,只留下一个情绪被反复拉扯、最终消耗殆尽的本地网络空间。
回看整场“饿晕姐”的风波,一个问题不禁浮现在我们眼前:在这场看似是文化冲突的闹剧里,到底谁是赢家?答案或许是,没有赢家。
艾米丽的确获得了她梦寐以求的关注度和流量,但这是一种以加深文化隔阂为代价的、短暂且充满负面色彩的关注。她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在不同文化之间划下了一道更深的伤痕。
而那些在网络上宣泄了愤怒的网友们,虽然一吐为快,但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强化了对外部世界的某种刻板印象,将个体的荒诞行为上升为对一个群体的标签化认知。
这起事件是一个绝佳的样本,它告诉我们,在今天这个自媒体时代,严肃的跨文化交流是多么容易被降维成一种制造冲突、博取眼球的流量工具,一些创作者似乎发现了一条捷径:理解和尊重太费力,而冒犯和制造对立,却能以最低的成本换来最大的声量。
这无疑是一种警示,对于观众而言,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媒介素养,警惕那些试图用低级操作牵动我们情绪的“剧本”,而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无论你的动机是什么,尊重,永远是开启跨文化对话最基本,也是最不可逾越的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