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的创立者,是西周一位姬姓王族后裔,这位创立者的身份有多么特殊呢?我们来看看卫国的都城,卫国自建国开始,都城就定在了朝歌,之后又变化为楚丘,帝丘和野王。这怎么就体现出卫国的特殊呢?朝歌,曾是商朝的都城,商朝势力最为根深蒂固的地方,周王放心将这么一块地盘交给卫国的创立者,可以说对这位王族后裔是寄予厚望。而楚丘,帝丘,野王三地,这都是距离周王的都城镐京十分近的,属于周王可以直接统治的地区,也成为起兵勤王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卫国之于周朝的中央,是多么重要的存在,这就是卫国立国前后共计907年,相传41位君主的原因之一。
卫国算是拥有了很好的政治条件,可在东周春秋战国初期,卫国为何没有像其他诸侯国一样,入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呢?这就是卫国内部的问题了。首先,是卫国国君的能力问题,卫国总是无法找到正确的扩张战略。秦国吞并六国运用的是什么战略呢?“远交近攻”,六国抵御秦国用的是什么策略呢?“合纵联合”,这样准确有效的战略,才能够使得国家强盛起来,可是,卫国就很愚蠢,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卫国,那就是“穷兵黩武”。卫国的统治者大多都很暴虐无道,轻信谗言,对于敌我双方态势分析不准确,不晓得天高地厚,只是一味地徒损国力,令百姓在无谓的战争中饱受苦难。其次,卫国陷入了诸子之争,王国的继位者总是在变化,今天你当政,明天你的弟弟又跑出来篡位,后天你的太子又要夺回大位。这样变幻莫测的政局,使得卫国也很长一段时间是朝令夕改,怎么可能国家建设上有多少建树。
事实上,卫国人才十分众多,甚至说是诸侯国之最也不为过,诸如商鞅,乐毅,李悝,吴起。都是春秋战国时的大家。可是,这些人才都不在卫国发光发热,商鞅到了秦国励精图治,辅佐秦王积攒了足够吞并六国的力量;乐毅在燕国,辅佐燕昭王攻打齐国,连下七十多座城池,打得齐国只剩两座城池,几乎亡国。他不仅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还一举报了齐国对于燕国的仇恨;李悝跑到了魏国,在农业和经济上对魏国贡献巨大,魏国能够位列战国七雄之一,李悝功不可没;吴起,这位可以与孙武媲美的军事家,一生入仕过鲁国,魏国和楚国,建立了无数的功勋,并且,他的思想结合了兵家,法家和儒家的精华,被后世人广为学习。如此厉害的人物,为何都不愿意在卫国效力呢?大概是因为,卫国太小了,容不下这些大神了吧。而且,国君不值得他们辅佐,自然是良臣择主而事了。
卫国另一个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是,他是秦国最后一个消灭的诸侯王国,始皇帝嬴政没有灭掉卫国,而是在秦二世的时候,卫国才宣告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其实在秦国平定魏国的时候,卫国基本也是名存实亡了。卫国在战国后期大国相争的情况下,日渐衰弱,变得难以自保,于是,它只好附庸于强大的秦国,这样才能保存卫国君主的名义。
秦国接纳卫国,只是把实际权力给剥夺了,名号还是留给了卫国君主。始皇帝大概是觉得,六国我都灭了,你个小小的卫国我也看不上眼,不如就送你卫君个名义,让你在那里吃吃空饷好了。而且,嬴政也并非就是那焚书坑儒的残暴形象,只是汉代的儒生丑化他罢了,嬴政也有人性,他也顾忌到,卫国的百姓,以及效力于自己的卫国人,没必要发动无谓的战争去平定卫国,于是,卫国就在始皇帝的手下“活”下来。直到秦二世继位,皇帝登基,干脆就废了这个傀儡国家算了。这就是为什么,卫国是秦国最后一个消灭的诸侯王国,不是因为卫国的强盛,而是因为它的弱小,这真是讽刺啊!
陈老师趣说历史第一百七十九讲,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成龙在2010年有一部电影名叫做《大兵小将》,这部动作喜剧片在当年吸引了1.6个亿的票房,也让观众了解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王国混战的局面。电影中的战争双方是卫国和梁国,梁国是魏国的别称,因此,梁国也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如果笔者问一句,梁国和卫国之间,哪个国家生存的最久呢?很多人都会选择实力强劲的梁国而非相对弱小的卫国。当然,笔者这么问,正确答案自然是卫国,卫国可是自西周分封以来,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没有之一。那么,卫国是何以来比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生存的更为长久的呢?今天,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卫国的历史。
国虽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有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卫国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天下面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