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榫峁薪火,公输堂艺构传新”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号召,深入西安市鄠邑区,围绕公输堂传统技艺展开调研,致力于挖掘传统建筑技艺的当代价值,为乡村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
交流研讨,激发教学智慧
7月5日上午,团队来到公输堂所在地。这座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建筑,虽历经岁月洗礼,但依旧散发着独特魅力。一踏入公输堂,队员们便被眼前精美的小木作结构所震撼。楼阁层层堆叠,紧密相连,无数榫卯构件相互交织,构成了复杂而稳固的箱体结构,生动展现了宋代营造法式里天宫楼阁的形制神韵。
团队成员们在现场仔细观察每一处榫卯节点,从燕尾榫的精巧咬合,到斗拱的层层叠加,都进行了详细记录与测量。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不仅系统学习了公输堂小木作中精密繁复的榫卯结构、藻井艺术与雕刻纹饰,并观察公输堂的建筑结构,重点记录梁架、斗拱、柱子等关键结构的形式、尺寸和相互连接方式,墙体、门窗、屋顶等处的雕刻、彩绘、砖雕、木雕、石雕等装饰元素。更尝试运用符号学理论进行深度解读。他们分析斗拱层叠所蕴含的礼制秩序,探究莲花、卷草等纹饰背后的吉祥寓意与宗教哲学,破译彩绘用色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审美密码。为开发文具、家居装饰等系列文创产品做准备工作,每一处精巧的榫接,每一笔生动的刻画,在队员们眼中都成为承载中华工匠精神、哲学思想与时代风貌的独特“文化符号”。
![]()
![]()
志愿讲解,让游客读懂建筑的“语言”
7月6日上午,团队成员化身“古建讲解员”,在公输堂景区为游客提供公益讲解。“大家请看这根横梁与立柱的连接处,这种‘燕尾榫’就像大自然的‘锁扣’,倒梯形结构让构件越压越紧,历经数百年风雨仍稳如磐石。”队员小黄手持榫卯模型演示,边讲边让游客触摸模型感受咬合原理。走到殿内转角处,她指着摄影展中的“通风设计图”补充:“这些窗棂的角度不是随意设计的,与当地季风方向完美契合,夏天进凉风、冬天挡寒流,古人的‘生态智慧’藏在每一处细节里。”讲解中,团队还设计了互动环节:让游客尝试拼接迷你榫卯构件,在“动手”中理解“十字榫”“穿斗结构”的原理。
![]()
走访村民,共话技艺活化的乡村方案
行程尾声,团队深入公输堂周边村落,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收集对传统技艺传承的看法与需求。在青砖灰瓦的老院中寻访仍在使用传统木构的民居。村民王大爷家的老宅,梁架仍用“抬梁式”结构,虽历经风雨却坚固如初。“这房子冬暖夏凉,比钢筋水泥住着舒服。”王大爷的话,让队员们意识到传统建筑技艺不仅是文化符号,更蕴含着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智慧。
在调研后的研讨会上,团队结合调研结果提出设想:将摄影展搬进乡村民宿,让游客在住宿时就能感受古建之美;培训村民成为“兼职讲解员”,既能增加收入,又能让本地声音参与到文化传播中,让乡村旅游多一份文化厚度;开发榫卯主题文创,如可拼接的钥匙扣、印有建筑纹样的丝巾、印有公输堂纹样的木雕挂件、可拼接的木质玩具,让游客带走“可触摸的记忆”。
![]()
此次实践中,团队用镜头留存古韵,用讲解连接古今,用调研扎根乡土,为公输堂技艺的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化方案,让公输堂的榫卯智慧不仅留在古建中,更走进乡村生活、融入文旅发展,真正实现“以艺兴村,以技传薪”的初心。让青春力量在非遗传承的沃土上结出硕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