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商务部明确通报:中方赴华盛顿与美方官员会面;官方口径很克制——愿同美方一道,继续用好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维护双边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就在代表团离场的时间点,特朗普在多场合高调释放善意信号,一句“要跟核大国搞好关系”,配套喊话“欢迎中国留学生,两年扩容到60万”,看上去像是铺路修边、风向转暖。
可同一条时间线上,联邦上诉法院对其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搞“对等关税”的做法来了记重拳——大部分非法,先给到10月14日的缓冲期,等他去最高法院再战;财政部长贝森特连夜“通告全球”,警告外交尴尬、谈判受挫、伙伴报复三个风险。再把镜头切到印度方向:50%惩罚性关税生效当日,莫迪被曝四次拒接特朗普电话,转身日本、中国“亚洲行”,上合天津峰会前,杰克·沙利文在节目里罕见开诚布公——这波“大规模贸易攻势”正在把盟友往外推,把印度推向中国,甚至放狠话“美国的全球品牌已经掉了”。
谈判这条线,公开信息很克制,没有自曝清单与条款,只有一句“发挥好机制作用”。这恰恰是成熟谈判的节奏:把“可谈”留在闭门,把“可宣”说到分寸。代表团前脚走,舆论场立刻冒出两组“反差”:一边是特朗普在白宫和访谈中强调“欢迎中国学生”“两年60万”“拒绝中国学生很无礼”“要与核大国友好”,一边是美国国土安全部在27日发布拟议规章,准备收紧国际学生与交流签证停留期限。嘴上欢迎,制度加码,熟悉的操作回来了。
而特朗普还面临着现实压力,上诉法院7比4裁定:IEEPA并未授权总统加征大部分对外关税;财政权属国会,这一点写得很直。法院给了10月14日的缓冲期,是给最高院缝一个程序窗,但这个窗不等于翻盘。哪怕最后最高院给特朗普“捞一把”,IEEPA当万能钥匙的神话也已经破了。这对谈判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行政令+临时关税”的压价工具在对手眼里“打折”,意味着盟友与伙伴会下意识拖慢与美方的文本推进。别忘了,部长们在裁决前几个小时还向法院递交“风险书”,贝森特、卢特尼克集体上阵,用“外交尴尬、报复风险、谈判崩盘”劝法院留余地。
舆论这条线,沙利文的“真心话”点穿了结构性问题。节目里他没有绕圈,直接说美国被伙伴视为“最大的破坏者”,把“对华去风险”的叙事反转成“对美去风险”,还点名印度是“最典型案例”。这不是反对派抬杠,而是“旧共识”被新现实撞碎的呻吟。过去美国两党在“拉拢印度”上有交集,但当交易型关税把印度打到50%的边上,经济账、政治账、地缘账一叠加,印度的“最佳应对”只有一个:用多边平台与中俄对冲风险,用双边缓和换稳定预期。这也是莫迪先日后华、公开讲“中印稳定可预期友好”那串话的底层逻辑。
这场大国博弈的真正看点,其实就在于“谁能稳住局面、谁能传递确定性”。中方代表团这次访美,能和美企直接对话,把合作可预期、经贸机制稳定的信号传递到位,对缓解企业焦虑、稳定双边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对比美国这边的“说一套做一套”、政策摇摆、体制割裂,中国的政策传递和机制保障反而更显得踏实可靠。正因如此,越来越多国家、企业、资本都更愿意押宝中国,哪怕美国还想靠行政令、关税、核身份打压中国,但现实的市场已经用脚投票。
特朗普高喊“要跟核大国搞好关系”,沙利文称“美国的全球品牌已掉进马桶”,这些表态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焦虑感。美国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塑造国际规则,盟友、对手、企业、民众都在重新评估和美合作的风险。中美这场谈判,拼的不只是技术、关税,更是信誉、规则和未来国际秩序的塑造权。特朗普想靠强势语气找回主动,但现实已经证明,真正的大国博弈,靠的是理性、稳健和对全球责任的担当。
未来的全球格局,谁能平衡竞争与合作、谁能给世界带来预期和安全感,谁才是真正的赢家。美国如果还沉迷于关税战、单边主义、短视的交易思维,恐怕只会让“全球品牌”越掉越深。中方给出的确定性和战略耐心,才是这个动荡时代最稀缺的资源。特朗普的“9字宣言”和沙利文的“心里话”,其实正好揭示了今天美国的真实处境:大国竞争格局已经彻底变了,谁还看不明白,谁就注定被时代抛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