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难忘的岁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粤剧晚会演出剧照。
2005年,“难忘的岁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粤剧晚会上,红线女(中,红衣者)等合唱粤语版《大刀进行曲》。
2025年9月2日晚,广州中山纪念堂,“难忘的岁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粤剧晚会”将在这里上演,以粤剧这一岭南文化瑰宝为载体,跨越80年时空,向那段浴血抗争的历史致敬。
星光熠熠:全省粤剧精英集结
此次晚会堪称粤剧界的“巅峰盛会”,阵容之鼎盛创下近年纪录。倪惠英、曾小敏、欧凯明、黎骏声、陈韵红、蒋文端、麦玉清、崔玉梅、琼霞、苏春梅、吴非凡、李嘉宜——12位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悉数登台,以深厚的艺术功底诠释家国情怀。不仅如此,彭炽权、林家宝、文汝清、黄春强等一众一级演员,携手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百余名粤剧精英共同参演,打破院团界限,整合省市优质艺术资源。省市相关领导将与近2000名市民观众齐聚现场,在丝竹粤韵中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历史回响:十年之约续写初心
中山纪念堂,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建筑,本身就是抗战胜利的“活见证”——1945年9月16日,广东地区日军签字投降仪式正是在此举行,见证了中华民族洗刷屈辱的重要时刻。80年后,粤剧人登上这片具有特殊意义的舞台,以艺术之名延续历史记忆。
自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起,由广东粤剧促进会主办的“难忘的岁月”晚会便以“十年一约”的形式,成为粤剧界铭记历史、致敬英烈的标志性活动,将红色基因与粤剧艺术深度绑定。
“粤剧界前辈在80多年前就展现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当年他们奋起抗争、义演筹款、反抗日本侵略者,今天我们更要传承前人的爱国情怀,用艺术生动反映中华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倪惠英表示,“这次我们组织全省粤剧界同仁举办这场不同寻常的演出,所有的参演者都展现出粤剧人高度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认真态度投入到这台晚会的创作和排练中,整台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大篇章:经典艺术致敬烽火岁月
南都记者了解到,晚会精心设计了“怒吼吧!黄河”“荡寇奇志”“烽火燃情”三大篇章,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层层递进展现抗战岁月的壮阔画卷。
第一篇章“怒吼吧!黄河”,在悲怆中唤醒抗争力量。开篇曲《黄河怨》创新融合《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与粤剧“流水南音”的婉转唱腔,由倪惠英、崔玉梅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领唱。作品以一位战争中丧子母亲的视角切入,从最初的悲痛呜咽,逐步升华为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呐喊,唱出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觉醒的精神内核。紧随其后的折子戏《南拳》之“血战淞沪”,由一级演员陈振江主演,聚焦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奔赴淞沪战场的悲壮史实。舞台上刚劲有力的蔡李佛拳招式及惊心动魄的武打场面,将粤地儿女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篇章“荡寇奇志”,以红色经典传递信仰之光。此篇章集结多位名家重现脍炙人口的抗战故事。《红灯记》中的“痛说革命家史”“赴宴斗鸠山”“刑场斗争”,《沙家浜》中的“智斗”“坚持”“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等红色经典选段轮番上演。欧凯明、黎骏声、陈韵红、琼霞、苏春梅、吴非凡、李嘉宜等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与彭炽权、林家宝、李虹陶、陈健超、冼鉴棠等一级演员接力登台,凭借精湛的唱念做打,将李玉和、阿庆嫂等经典角色的坚定信仰与智慧勇气刻画得入木三分。熟悉的旋律、动人的剧情,让观众在粤韵声中重温红色记忆,深刻感受信仰铸就胜利的精神力量。
第三篇章“烽火燃情”,叙述粤剧人的血性担当。该篇章聚焦“粤剧人与抗战”的紧密关联,通过真实故事改编与象征手法,展现粤剧界的爱国情怀。一级演员玉龙主演的折子戏《精武陈真》,讲述广东民间武术家的抗日故事;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文端与一级演员李伟骢合作的折子戏《罢演》,则根据粤剧演员为抵制日军胁迫、不惜断腿拒演的真实事迹改编,体现了粤剧人的血性与尊严。一级演员黄春强主演的《梦·红船》以“红船”这一粤剧文化符号为象征,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现粤剧人放弃舞台、投身抗日洪流的决心;而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曾小敏主演的《绣红旗》,则将时间线延伸至解放战争时期,以江姐为原型,用激昂的唱腔与深情的表演,唱出革命先烈对新中国曙光的热切期盼,为整场晚会注入光明与希望的力量。
晚会尾声,全体演员将身着盛装登台,齐声合唱《歌唱祖国》,以嘹亮的歌声为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画上圆满句号。
幕后初心:粤剧人的家国担当
本场晚会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东粤剧促进会、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胡智荣文化基金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其初心是延续粤剧表演艺术大师红线女1994年创立广东粤剧促进会时的理念——“以艺术服务社会、以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80年前,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用热血换和平;80年后,我们站在中山纪念堂的舞台上,用粤剧艺术重述这段历史。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演出,而是粤剧人与革命先烈的跨时空对话。”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曾小敏表示:“此次晚会广东粤剧界团结协作、共创精品的典范之作。我们打破了院团壁垒,整合了全省优质粤剧资源,展现了粤剧界的凝聚力,共同致敬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倪惠英是少数几位连续4次参与这场“十年一约”粤剧晚会的粤剧名家。“1995年,第一次晚会在南方剧院演出,我演出折子戏《放下你的鞭子》。”她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透露,这次是领唱开篇曲《黄河怨》。“创作团队反复打磨,从唱词到配乐精雕细琢。唱到后面,我自己都唱哭了。”
而第一次参加“难忘的岁月”晚会演出的一级演员李伟骢表示内心很激动,他在粤剧折子戏《罢演》中的扮演“小武王”蔡醒汉。“汉哥是抗战时期爱国艺人的鲜活缩影,其身上的民族气节与抗争精神令人动容。”李伟骢说,“最让人震撼的是他‘断肢罢演’的抉择。为彻底摆脱日本人的逼迫,他不惜让妻子打断自己的腿,以‘练功跌伤’的假象抗争,用身体代价践行‘爱国艺人骨头硬’的誓言。这份将个人安危、家庭生计抛诸脑后,以生命守护民族尊严的精神,正是抗战时期无数中华儿女不屈意志的写照,让‘爱国艺人’四个字超越了舞台角色,成为永恒的精神符号。”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罗彦清 通讯员 祝燕彩
图片由广东粤剧促进会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