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南极的冬天来临前,海里都会上演一场 “微型大迁徙”—— 数十亿个比米粒还小的浮游动物,正悄悄从海面往 500 米以下的深海移动。它们不是去探险,是去 “越冬”—— 但这场看似普通的 “搬家”,却藏着地球气候的关键秘密。
这些 “小不点” 包括桡足类、磷虾和樽海鞘。每到秋天,南极表层的浮游植物(靠阳光生存的微型藻类)开始减少,它们就会往深海走 —— 那里水温更低,代谢慢,能靠之前积累的脂肪熬过冬天。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做了件 “额外的事”:呼吸时释放 CO₂,或者死亡后尸体沉到海底,把表层的碳(来自浮游植物吸收的大气 CO₂)直接带到深海。这些碳能在那里封存几百年甚至更久,不会再回到大气。
科学家用近百年的浮游动物数据(从 1920 年代的网捕样本到现在的观测)算出,这个 “季节性迁徙泵” 每年能运输 6500 万吨碳到深海 —— 这相当于 20 多个冰岛全年的碳排放量(冰岛每年约 300 万吨)。更意外的是,这个过程比之前认为的 “浮游动物粪便沉降” 更直接、更高效 —— 之前大家觉得,碳进深海主要靠浮游动物吃藻后的粪便下沉,但其实这些 “主动迁徙” 的小生物,把碳 “带” 下去的量,比粪便多得多。
这些浮游动物里,最厉害的不是大名鼎鼎的磷虾 —— 桡足类才是 “主力”。它们占了整个 “迁徙泵” 80% 的碳通量,磷虾只贡献 14%,樽海鞘 6%。之前科学家以为磷虾是碳汇主角,但数据显示,桡足类虽然更小(大多 1-2 毫米),数量却多得多,迁徙时更执着于往深海走 —— 有些桡足类能下潜到 1000 米以下,比磷虾走得更深。
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
因为南极海洋吸收了人类 40% 的碳排放,而这个 “季节性迁徙泵” 的作用之前根本没被气候模型算进去。如果全球变暖导致桡足类变多、磷虾减少(磷虾更依赖海冰),南极的碳汇能力可能会变化 —— 比如桡足类虽然能埋碳,但它们的食物网和磷虾不同,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比如企鹅、海豹的食物来源)。
研究负责人、中科院海洋所的杨博士说:“这些浮游动物是‘碳汇无名英雄’—— 它们的迁徙创造了之前没量化的巨大碳通量,现在的气候模型必须把这个过程加进去。” 英国南极调查局的詹・弗里尔博士补充:“磷虾是南极食物链的明星,但桡足类才是埋碳的‘大拿’—— 气候变暖让它们的栖息地变化,碳循环也会跟着变。”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其实是地球气候的 “隐形守护者”?
如果没有它们每年往深海带的 6500 万吨碳,南极的碳汇能力可能要打折扣,大气里的 CO₂会更多。
留言说说你最意外的 “气候功臣”,或者转发给朋友,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微型生物的大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