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青岛各渔港码头汽笛长鸣、锣鼓喧天,沉寂已久的码头迎来了一年中最沸腾的时刻。为期4个月的黄渤海区休渔期正式结束,青岛3300余艘应休渔船带着丰收的期盼陆续从各码头鸣笛启航,驶向蔚蓝海域,开启新一轮捕鱼季。
兴奋,凌晨4点起床
9月1日上午,西海岸积米崖渔港码头热闹非凡,1000余艘应休渔船整装待发。船舷上彩旗招展,船舱内船长、船员们做着出海前的最后准备,轻松喜悦的氛围笼罩着整个码头。
1984年出生的杨启星从事打鱼工作已经20余年,经过几次升级,他的船已经是码头上比较先进的33米长的铁船了。“休了4个月,就等这一天了,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出海了。”船头两面崭新的红旗正迎风飘扬,杨启星说,20余年来,每次开海前的这一天晚上他都睡不安稳,既紧张又兴奋,“躺在床上,脑子里止不住地会想出海的事,船上的物资上齐了没,人员是否齐备等等吧。”
9月1日凌晨4点,杨启星就从被窝里爬起来了,去菜市场采购一些新鲜蔬菜,因为他们一出海要数月。“我们要到中韩边境去捕鳗鱼,因为路途远,所以中间不回来,和收鱼船直接在海上交易。”杨启星要持续在海上捕鱼5个月左右,等到腊月再回港。“一年的收成就指望这5个月了,希望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而此时,妻子已经将鸡、鱼、猪头、馒头等用于祭拜的物品一一备齐,“这是我们渔家人的习俗,在出发之前,会在船头祭拜一下,祈求一帆风顺、鱼虾满仓。”杨启星将用红袋子包装好的物品一一摆放在船头。
与杨启星的船相邻的是一条20米左右略显沧桑的木船,船长肖永新今年60岁,打鱼40余年,“十八九儿就在海上漂着。”这条船已经跟着他10余年了,虽然旧了,但他很珍惜这个“老伙计”,从被收拾得干净整齐的船舱足见一般。他要驾驶着这条拖网船到离岸50海里的海域捕墨鱼、八带,“一般一次能捕上万斤。”由于马力有限,他的船要等到六七天后才能第一次回港。
肖永新说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每次出海这一天仍是他一年中最兴奋的一天。“这是我们渔家人自己的节日,像新年一样。”
千船竞发逐鲜而去
9月1日12时许,随着一声声“开海啦”,西海岸积米崖渔港码头上的氛围瞬间被点燃。刹那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彻天际,彩色烟花在海天之间绽放出不同形状,沉浸4个月的渔港彻底被唤醒,港内千余艘渔船拉响汽笛,伴着船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有序起航、竞相出海,奔向“蓝色粮仓”。
此时,码头上已经站满送行的人群,大家挥舞着手臂,向远行的渔船喊着“一路平安”,船头站着的人更是大力地挥着手臂向陆地告别,满怀希望地朝着大海而去。
这样热闹的景象出现在青岛各个渔港码头,位于胶州市的东营港码头更是热闹非凡,这个位于青岛“母亲湾”内的码头拥有270余艘渔船。青岛鑫海渔业有限公司在东营港有自己的一处码头,当天12点公司的14艘大马力渔船一齐向大海进发。副总经理隋栋已经在公司工作28年,开海后,他的工作是保障好渔船的海上作业。
隋栋与前方的渔船一直保持着联系,9月1日下午6时许隋栋说,他们的渔船已经下了第一网。渔船一般在航行2个多小时后在离岸30海里左右的海域开始下网,“第一网一般拖得时间比较长,在4-6个小时后一般在晚上8点起网。”根据鱼情不同,一网能捕2000-8000斤鱼获。
之后,这些渔船一般会在2-3天后回港一趟,进行卸货、补给,这样的往返工作会一直持续到12月中旬,在元旦之前渔船们会全部回港。
隋栋介绍,像这样的双船作业,两艘船年产值约为200余万,利润约30-40万左右。
海鲜批发商24小时待命
和渔民们同样兴奋的还有码头上的海鲜批发商,9月1日,在积米崖码头附近的海鲜批发店里,工作人员严阵以待,早早将自己的店面清扫干净,静候鱼获上岸。
渔码头活海鲜批发店老板张磊做海鲜批发生意6年,在积米崖码头有两家门店,分别经营活海鲜和干海鲜。“开海这两天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渔船一般凌晨靠港,我们今晚从9点开始就要在这等着,明天凌晨2点第一批渔船会回港。”张磊介绍,开海后,他们白天清理店面,晚上等鱼靠港,保持24小时待命。
因为有长期合作的渔船,所以开海后,张磊并不担心鱼获的收成,“我们收的鱼中刀鱼、鲳鱼、鲅鱼最多,此外还有螃蟹、八带、黄花鱼等。”开海后,单天经手的海鲜少的时候在2吨左右,多的时候达10吨。“一般销往各大酒店、批发市场和长期客户等,我们的海鲜保证新鲜,所以很多时候是海鲜还没上岸就被预订一空。”张磊介绍,一般单天毛收入20万,利润在5000元到10000元之间。
“一般开海后的第一个周是海鲜最便宜的时候,这和大多数人的想法可能有出入。”张磊介绍,第一个周各个渔船都竞相回港,使得鱼获供应充足,所以价格相对较低,一周后随着供应量趋于平稳,鱼获价格会稳步攀升。比如第一周,4指宽的刀鱼零售价在20多块钱一斤,一周后的价格大概35块钱一斤。
记者手记:
渔业文明融入城市基因
9月1日12时许,在欢呼声、海浪声、鞭炮声和汽笛声的交织中,经过4个月的伏季休渔,千余艘渔船重新出海,开启新一轮的捕捞季。
离港时每艘渔船都会在船头燃放鞭炮,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彻海天之际。这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习俗。这中间,包含着对大海的期盼,也隐含着对未知的恐惧。
站在积米崖码头,眼前是千船竞发、百舸争流的磅礴壮景,身后是有着数千年捕鱼历史的现代化海洋城市。这一刻,历史与现代在此交汇,古老的渔村文化与现代的海洋信仰在此交融。
考古资料显示,在即墨北阡遗址、胶州三里河遗址发现了大量的贝丘遗迹和捕鱼工具,这说明早在7000年前,青岛先民就已经开始利用海洋资源谋生。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渔业基因已经融入到青岛人民的血脉里,那是杨启星祖孙三代海上捕鱼生活的缩影,是妻子每年不变的祭奠仪式,是从爷爷的帆船、爸爸的木船到自己铁船的变迁;也是60岁的肖永新不放弃陪伴自己10余年老船的坚守,以及隋栋的14艘装满现代探鱼设备的大马力渔船的开拓。
从古老的渔村文化到现代的海洋信仰,渔业文明已深深融入青岛的城市基因,塑造着这座海洋名城独特的人文气质与文化底蕴。在现代化海洋城市建设的稳健步伐中,青岛正朝着更广阔的海洋文明发展。
4个月的休渔期结束,青岛渔民再次扬帆起航。这不仅是捕鱼活动的开始,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一场人与海的对话。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