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都市的喧嚣渐行渐远,当朝九晚五的节奏化作苍山洱海畔的潮起潮落。大理,这片被风花雪月浸润的土地,正成为无数人心中“理想生活”的注脚。这里,不是短暂停留的驿站,而是让灵魂扎根的归处,他们是旅人,亦是归人。大理的每一寸山水,都成了他们重构生活的底色,大理融媒《新大理“旅”人》栏目,聚焦每一位来大理的异乡人,听他们讲述从“游客”到“栖居者”的蜕变,记录他们与苍山洱海的共生、与烟火人间的相融,在大理,是“旅”,亦是“居”,唤醒生活的千万种可能。
今天为大家带来《新大理“旅”人》第二十期:从硅谷会议室到喜洲稻田边:清华留美博士郭剑飞和她的暖暖社区
走进位于喜洲古镇旁的喜洲暖暖青年社区,热闹正从栅栏间漫出来,40多个集市摊位正被一一支起,郭剑飞踩着运动鞋穿梭其中,手里的对讲机不时传出指令,“长街宴的桌布再拉齐些”“篝火堆旁要留出足够空间”。
初见这位社区主理人,很难将她与心理学博士海报上西装革履的模样联系起来 —— 小麦色的皮肤,随意的户外装沾满了烟火气,和每个摊主熟络地打招呼时,眼角的笑纹里盛着阳光。“叫我大飞飞就好”,她指着分区介绍的样子,像在展示自家客厅。
左一为大飞飞
从硅谷到喜洲:一场关于"联结"的迁徙
大飞飞的故事,始于一场 “不甘心”。
在硅谷大厂工作时,她拿着高薪,拥有充裕的假期,却总觉得“活得不尽兴”。“像被装在透明的盒子里,所有人都告诉你'这是最好的生活',但我知道自己还有更多能量没处释放”。
她第一次来到大理,双廊的海边、古城的青石板路、白族院子里晒谷的阿婆、田埂上追逐的孩童,像一束光劈开了她的困惑。“这里的人不用'成功'定义生活,他们只是在认真地过日子”。
喜洲暖暖青年社区
运营暖暖社区最初的日子,“水土不服"”来得猝不及防。在硅谷习惯了高效协作的她,面对的是一群 “不想卷、只想慢"”的伙伴 ,员工里有退休教师、辞职程序员、刚毕业的学生,年龄跨度从20岁到60岁,“你没法用KPI要求他们,得先懂他们为什么来这里”。
和本地村民的磨合,则藏在细碎的日常里。筹备活动缺桌椅时,阿叔们会主动把家里的八仙桌搬来;甚至有次社区的水管爆了,村里的水电工放下自家农活,带着工具来修到半夜。“他们的善意从不说在嘴上,就藏在 '来家里吃饭 ' 的招呼里”。
免费的茶水台和公共厕所
现在的暖暖社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饭点来的客人,尤其是独自旅行的,都会被拉到食堂一起吃。“这是学白族朋友的,他们家永远有一副多余的碗筷”。
阿姐、住店客人、集市帮忙的人一起吃米线
从陌生人到家人:社区里的千万种相遇
走进喜洲暖暖青年社区,你会遇见最奇妙的“混搭”:清华学姐和白族阿姐一起揉面,哲学教授蹲在湖边教摇滚乐手打水漂,广东游客带着空运来的清远鸡,和蒙古姑娘比拼厨艺。
每周一次的“百乐餐”,是社区的“粘合剂”。这个源自美式聚会的活动,被大飞飞改造成了家乡味交流会, 有人为了做一道正宗的湛江白切鸡,提前三天从老家带来食材;山东姑娘做肉夹馍,非要支起大砧板,当着所有人的面剁肉、加热馍……
社区百乐餐
“做菜的时候最容易敞开心扉”。大家围在一起,听着彼此的故事,有人分享自己和父母的和解,有人说起远方的牵挂,“食物成了钥匙,打开了所有人心里的门”。
这样的改变,也发生在白族姑娘小悦身上。高考后的那个夏天,她跟着在社区工作的姑姑来做兼职,起初总是待在角落,客人问起才怯生生地答一句,收工就回房间,从不参加任何活动。直到有次社区组织去环海,大飞飞硬把她拉上了车,教她玩狼人杀,怂恿她和游客聊天。
三个月后,小悦的抖音里存满了和客人的合照,有她教白族扎染的,有一起在湖边看日出的,还有深夜围坐烤火的。“现在放假回来看大家,老远就听见有人喊'小悦回来啦'”。 说起这些,这个曾经害羞的姑娘眼里闪着光,集市上她的炒粉摊前总排着长队。
52岁的阿高姐,是社区里的“定海神针”。
这位白族阿姐在这里做了3年饭,拿手的白族土八碗、酸辣鱼,让不少客人成了“回头客”。每天饭点,她的大嗓门会透过喇叭传遍社区:“吃饭咯”,声音里的热乎劲,像极了村口喊孩子回家的母亲。“老板待我们很好,大家像一家人” 。阿高姐话不多,但做事情却有股麻利劲。
27岁的秦梓锋,是社区里的“调酒师兼主厨”。
三年前他从广州来到大理,在暖暖社区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大飞飞说 '这里缺个酒吧,你试试?',不仅免了房租水电,还帮我吆喝客人。”现在他的小酒吧里,既有符合本地口味的特调,也有他改良的西班牙菜,“来的都是朋友,有人喝着酒聊到天亮,有人吃着饭说起自己的故事”。
没有“新”与“旧”:在大理,我们都是生活的同路人
“我不认为自己是新大理人”在大飞飞看来,大理从古至今,这片土地基因里就带着悠然自得的气质。“来到这的人都是奔着这份悠然自得的独特气质来的,我们只是不同的时间来到了大理,承接了这里的气质又演变出了不一样的形式,所以我觉得,大家就都是生活在大理这片土地上的人,没有什么新大理人之分”。
喜洲暖暖青年社区建成时
这种接纳,藏在大飞飞对本地习俗的热爱里。她迷上了白族的杀猪饭,“一大家子围坐在院子里,太阳晒得暖洋洋,吃着生皮、喝着泡酒,听阿叔讲过去的故事,那种踏实的幸福,是在写字楼里永远得不到的”。
现在每年的1月16日,暖暖都会办杀猪饭,阿高姐、翠华姐等熟络的白族阿姐们掌勺,村民们来帮忙,客人和本地人挤在一张桌上,谁也分不清谁是外来的,谁是本地的。
集市当天的后厨里,6个白族阿姐在正忙碌着,酸辣鱼、乳扇沙琪玛、粉蒸肉的香气混在一起。傍晚时分,长街宴开席,白族调的歌声里,有人举着酒杯高歌一曲,有人夹着菜给邻座的陌生人,烟火气在灯光里升腾。
把热闹变成日常:暖暖的未来,是让更多人找到归处
夜晚,篝火升起时,大飞飞站在人群外看着。有人跟着白族调子打跳,有人在湖边蹦迪,有人坐在草地上看烟花,小悦的炒粉摊前还排着队,啊高姐在食堂里给晚来的人留着菜,秦梓锋的酒吧里传出笑声。
“未来不做这么大的集市了”。 大飞飞介绍道,社区会改成10-15个摊位的小型夜市,“让住喜洲的人晚上有个地方逛,吃点宵夜,烤烤火,像村口的小卖部一样,温暖又实在”。
她还想做更多“好玩的事”:带着大家蒙眼画画,“不用管画得好不好,尽兴就好”;去麦田边写生,“看苍山怎么从绿变蓝,从蓝变黑”;开心理学分享会,“不是上课,是围坐在一起聊天,像朋友一样”。
“我来大理时,带着一身孤独”。大飞飞说,是这里的阳光、稻田、人和故事,慢慢治愈了她。现在,她想让暖暖社区成为这样一个地方 ——“有人来这里找到朋友,有人来这里放下烦恼,有人来这里发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大飞飞在社区过生日
夜色渐深,篝火的光映在每个人脸上。远处的苍山沉默伫立,近处的洱海轻轻拍岸,社区里的笑声、歌声、碰杯声,混着白族阿姐的吆喝,成了喜洲最温柔的夜曲。
在这里,“旅”与“居”从来没有界限。就像大飞飞说的:“大理不是远方,是你来了,就不想再离开的家”。
记者:杨雨 谢华新
编辑:杨润婷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
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小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