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成都银行发布半年报,总资产突破1.37万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29%的数据看似亮眼,但细究其营收结构与业务布局,隐忧已现:利息净收入占比超79%的“对公依赖症”愈发严重,零售贷款增速持续低迷,净息差收窄压力未减,中间业务收入同比暴跌45%。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红利下,这家西部城商行“龙头”正陷入规模扩张与质量平衡的艰难博弈。
截至2025年6月末,成都银行对公贷款余额达6896.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2.6%,较2024年末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以3302.7亿元的规模占据对公贷款的47.9%,较年初新增484亿元,增速达17.2%。这一数据背后,是成都银行深度绑定地方基建的“政信业务”模式——该行业贷款中,城投平台相关融资占比超60%,项目以轨道交通、天府机场二期等省市重点项目为主。
若未来融资环境收紧或地方债务审计趋严,这类贷款的资产质量可能面临重估压力。
数据印证了这一担忧:2025年上半年,成都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从年初的2.15%攀升至2.44%,建筑业不良率从1.79%升至2.11%,批发零售业不良率更从1.77%激增至2.09%。尽管整体不良率仍维持在0.66%的低位,但逾期贷款占比已从年初的0.7%升至0.77%,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例达116.8%,风险前瞻指标显著恶化。
高速扩张的对公贷款正在吞噬成都银行的资本金。2025年二季度末,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8.61%,较年初下降0.32个百分点,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达15.8%,远超资本补充速度。尽管该行在2025年2月提前赎回80亿元可转债,但分析师测算,若对公贷款维持当前增速,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在2026年末逼近7.5%的监管红线。
与对公贷款的狂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零售业务的低迷。2025年上半年,成都银行个人贷款余额仅1437.7亿元,较年初增长3.7%,增速在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排名倒数第三。其中,经营贷余额较年初减少7亿元,同比少增24亿元;消费贷虽新增30亿元,但其中23亿元来自低基数的恢复性增长,实际增速仅13.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更严峻的是存款结构的恶化。2025年上半年,该行个人定期存款占比从年初的63.2%升至70%,活期存款占比降至29.1%。定期存款平均成本率虽从2024年的2.67%降至2.56%,但仍高于活期存款0.07%的成本率近37倍。这种“存款定期化”趋势直接推高了负债成本:上半年付息负债成本率仅下降1bp至1.98%,降幅远低于生息资产收益率27bp的降幅,导致净息差收窄至1.62%,较2024年下降4bp。
零售转型的困境还体现在中间业务收入上。2025年上半年,成都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仅2.48亿元,同比暴跌45.15%,其中理财手续费收入减少1.2亿元,降幅达52%。究其原因,一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保本理财产品彻底退出市场,该行理财规模从2024年末的620亿元缩水至580亿元;二是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平台代销渠道分流了大量长尾客户。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成都银行仍手握重要筹码——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红利。2025年上半年,该行为天府机场二期、轨道交通建设等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超450亿元,申报及发行专项债金额同比增长30%;在“立园满园”行动中,累计向成都24个产业园区内企业发放贷款超800亿元,覆盖全市八大产业生态圈。
站在1.37万亿元资产规模的门槛上,成都银行正面临所有区域性银行的共同命题:如何在政策红利消退前完成业务结构转型?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资产质量?如何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以应对净息差收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