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子宫肌瘤了!”很多女性听到这个诊断,心里不免一咯噔。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女性。
研究显示,60%~80%女性患有大小不等的子宫肌瘤。
那得了子宫肌瘤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大多数人其实都过得挺好,关键是要科学应对。
![]()
多数肌瘤可与身体和平共处
很多女性查出子宫肌瘤后第一反应是“是否需要手术”。
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无需过度恐慌。
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多数子宫肌瘤会自然萎缩,症状消失。
对于无症状、体积较小的肌瘤,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就是最佳方案——建议每3~6个月做一次B超,监测肌瘤的大小、数量变化。
![]()
需要警惕的症状
当子宫肌瘤引起以下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干预。
月经异常
经量明显增多、经期延长,长期可导致贫血、乏力、心悸。
压迫症状
尿频、尿急(压迫膀胱),便秘(压迫直肠)。
生育影响
子宫肌瘤可能导致不孕或反复流产。
急性腹痛
肌瘤红色变性、浆膜下肌瘤蒂扭转可能引发急性腹痛。
![]()
治疗方式
子宫肌瘤治疗方式多样,包括药物控制(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类药物,能暂时缩小子宫肌瘤)、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和其他治疗。
![]()
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生育需求以及肌瘤的大小、位置、数量制定个性化方案。
![]()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子宫肌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适应证
月经过多致继发性贫血;
肌瘤体积过大;
有疼痛或压迫症状;
影响妊娠;
可疑肌瘤恶变。
子宫肌瘤切除术适用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肌瘤多而大、症状明显、无生育要求或怀疑子宫肌瘤恶变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
子宫肌瘤切除术
术后复发与后遗症
部分患者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可能会面临复发问题。
远期随访表明,
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术后复发率接近50%,
约1/3的患者最终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尤其多发性肌瘤患者复发风险更高。
术后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包括盆腔粘连、月经异常、生育功能影响等。
对于有生育需求者,肌壁间肌瘤剔除可能削弱子宫肌层强度,增加妊娠中晚期子宫破裂风险。
![]()
术后应遵医嘱避孕,让子宫肌层充分修复;孕期定期通过超声监测子宫瘢痕厚度,降低风险。
![]()
警惕极低概率的恶变可能
虽然子宫肌瘤恶变概率低于1%,但仍需警惕。
月经量骤增导致血红蛋白显著降低、
肌瘤短期内迅速增大,
或绝经后肌瘤不缩小反而增大时,
应及时进一步检查。
![]()
生活中的管理建议
饮食调整:吃对食物很重要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这些食物中的纤维素可以帮助身体排除多余的雌激素,降低肌瘤复发风险。
选择优质蛋白
优先选择鱼类、禽肉和豆制品代替红肉。
研究表明,大量摄入红肉(每周超过500克)可使子宫肌瘤风险增加30%。
补充维生素D
适量晒太阳和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蘑菇、鱼类)。
维生素D水平充足的女性患子宫肌瘤的风险显著降低。
豆制品不必过分担心
很多人怕大豆中的异黄酮刺激肌瘤,其实异黄酮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
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它能拮抗雌激素,避免肌瘤过度生长;当水平偏低时,也不会过度补充雌激素,适量食用不会刺激肌瘤生长。
体重管理:保持健康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子宫肌瘤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脂肪组织会生成额外雌激素,刺激肌瘤生长。
研究证实,体重每增加10kg,子宫肌瘤风险增加21%。建议将身体质量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²。
激素管理:避免外源性雌激素
![]()
谨慎使用激素类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孕药和激素替代疗法。
选择天然护肤品
避免使用含雌激素和类雌激素成分的化妆品。
减少环境激素暴露
尽量选择玻璃容器替代塑料包装,特别是加热食物时。
运动锻炼:规律适量运动
有氧运动
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
瑜伽和拉伸
帮助缓解盆腔充血,改善血液循环。
盆底肌训练
增强盆腔血液循环和肌肉力量。
压力管理和规律作息
长期精神压力和熬夜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可能促进肌瘤复发。
保证充足睡眠
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
学习自我减压
冥想、深呼吸、兴趣爱好等。
保持规律作息
尽量避免昼夜颠倒的生活。
定期监测:不可忽视的医疗随访
![]()
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应坚持定期复查。
出现异常症状(如月经改变、腹痛等),应及时就诊。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疾病,我们要做到科学认知、积极管理,无需过度恐慌。
定期体检是早发现的关键,遵医嘱治疗是健康的保障,科学的生活方式更是预防和控制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孔北化, 马丁, 段涛. 妇产科学: 第10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2.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 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7, 52(12): 793-800.
3.Chiaffarino F, Parazzini F, La Vecchia C, et al. Diet and uterine myomas[J]. Obstetrics & Gynecology, 1999, 94(3): 395-398.
4.Baird D D, Hill M C, Schectman J M, et al. Vitamin D and the risk of uterine fibroids[J]. Epidemiology, 2013, 24(3): 447-453.
5.Wise L A, Palmer J R, Spiegelman D, et al. Influence of body size and body fat distribution on risk of uterine leiomyomata in US black women[J]. Epidemiology, 2005, 16(3): 346-354.
6.李红, 董晓静. 子宫肌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J]. 临床医学进展, 2024, 14(5): 2134-2141.
说明:文字原创,部分图片由AI生成。
作者:郝学婧
责编:解阳杨
审核:姜峰 李硕然 唐蔚 李青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