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菲律宾在南海又搞出事来。
8月25日,菲律宾从巴拉望出动两艘海警船和一艘渔政船,意图向仁爱礁附近的“马德雷山号”运送补给。中方海警当即发现并跟监,随后在半月礁—仁爱礁海域形成对峙。结果,菲舰在那片海域原地打转超过30小时,最终无功而返。
然而这还不算完,随后菲方国内又掀起“要不要放弃一个中国政策”的政治闹剧,试图挑战中方红线。但这一套操作,反而暴露了它的外交孤立和战术短板和菲方的无能狂怒。
事实上,在最近中菲第一回合的海上较量里,菲方显然希望能取得大成功。而在菲律宾的长期战略中,就连马德雷山号这艘被坐滩多年的旧船,都已长期被当作宣示主权的道具。
然而,近段时间中方强化了仁爱礁海域的巡护布置,海警与无人机全天监视,形成了一个“不欢迎补给”的高压带,令菲方碰了个满头包。
菲方这次派船并非毫无预谋,更多是想通过一次“成功的补给”,打破现状,制造事实上的进展。
但现实却给菲方狠狠上了一课,中方20多艘船只的布控不是摆设,菲舰三十小时打转却寸步未进,最后只能撤回。这一来一回,结果说明了两件事:一是实力与部署差距足够明显,二是菲律宾在军事与情报判断上低估了中方的反应能力。
在此之前,菲方曾宣称,若中方登上坐滩舰或造成菲方人员伤亡,就会触发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话听着硬,但骗骗自己可以,但是想唬别人?还是洗洗睡吧。
在菲方奉若圣旨,以此为倚仗的条约中,措辞上却弹性十足。纵观内容,里面清晰的写道,要求盟友“采取认为必要的行动”,并不意味着美国一定要军事干预。更别说,菲律宾凭啥觉得美国会来干预?会敢干预?
美国在南海直接与中国爆发武装冲突的门槛足够高,这牵扯到能源、航运与全球供应链,代价远超单一盟友的利益。此次三十小时对峙里,菲律宾指望的盟友既没有立即派出军力,也没有强硬声明去做背书。这说明美国和其他盟友根本不愿为菲律宾的冒进行动买单,这无非是菲方的一厢情愿。
但即便如此,菲方却仍认不清自己。海上挫败之后,菲律宾内部又搅出了事。
参议院的外交听证会本来是想澄清总统马科斯之前“若台海开战菲律宾或被牵连”的表态,结果被少数议员当成放大器,主张重新审视一个中国政策,甚至有人直言要“放弃一个中国原则”。
菲方的这种话,实际上是在试图把外交失败,转化为“转向外部支持”的借口。虽然菲外长随即出来灭火,重申不承认台湾“主权国家”,并强调要保护在台近20万菲律宾侨民安全。但这种声音的出现,显然与菲国内长期“反中”的气氛有关,而这样的声音也只会让中菲关系更复杂、更险峻。
总结来看,最近的菲律宾有三大误判。第一,低估了中方以海警与无人侦察编织的“拒供网”的耐力与精度;第二,高估了美国在南海为其直接亮剑的意愿;第三,把“外交压力”当成可以替代硬实力的工具,以为在国际舆论或议会层面制造声量,就能改变海上事实。
这三项误判叠加,导致了现在的尴尬局面:既没拿到补给,也在国际场合被动解释,国内政治压力反而上升。
反观中方,应对既有硬度也有章法,让跳梁小丑只能无能狂怒。
中方集中部署舰艇与海警、对非法坐滩船舶的态度坚决,这些举动足以改变菲律宾单方面制造“既成事实”的成本结构;但在外交上,中方选择了以事实和法律主张为基调进行交涉,而不是以情绪化的强硬回击把局势引向不可控。
菲律宾在仁爱礁的这套“闯—炒—威胁”的操作,已经露出了它的软肋。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和坚定的国际支持,喊出的红线终归只是政治噪音;而把台湾议题当作筹码,只会把自身的外交处境变得更加复杂,甚至拖入无底的深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