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微弱啼哭到安稳入怀,96个日夜的守护,你们给了我们全家重生的希望。”近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贵医附院”)小儿外科医护团队收到一份特殊“礼物”——刚出院的早产宝宝小宁宁的父母,用三页亲笔信,写下这段跨越生死的医患情缘,字里行间满是感动与感念。
早产宝宝命悬一线,多学科团队全力施救
故事要从三个多月前说起。33周早产的小宁宁,出生时体重仅2470克,更不幸的是,出生后不久便被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生命垂危。“孩子那么小,肚子鼓得像皮球,连哭声都没力气,我们当时快崩溃了。”回忆起最初的日子,宁宁妈妈红了眼眶。
为挽救小生命,贵医附院小儿外科紧急为宁宁实施小肠造瘘手术。术中,医生发现其肠道病变比预想更复杂,术后还出现高流量漏、营养吸收困难等问题,需长期住院观察,等待二次关瘘手术。“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生怕孩子出一点意外。”宁宁爸爸说,医护人员的每一次查房、每一句安慰,都成了他们的“定心丸”。
面对复杂病情,以谷化剑主任为首的小儿外科团队迅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一方面精准调整补液量,解决术后漏液难题;另一方面密切监测营养指标,为提前开展造瘘口还纳手术做准备。
“孩子的肠道功能脆弱,每一步治疗都要精准到毫升、到分钟。” 谷化剑介绍,团队多次组织病例讨论,联合营养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会诊,只为给孩子最优治疗方案。
细节处见温情,“天使团队”24 小时守护
“手术成功只是开始,术后护理更是一场持久战。”宁宁的高位空肠造口护理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感染。
为了守护这个小生命,医护团队倾注了无数心血:医生不管多忙,每天都会亲自查看造口情况,用通俗的语言给家长讲解护理知识;护士更是24小时待命,孩子呕吐时,她们第一时间冲过去清理,把宝宝搂在怀里轻声安抚;孩子发烧的深夜,护士守在床旁,每隔半小时就调整一次冰袋位置;看到家长疲惫不堪,她们总会主动接过宝宝:“你们歇会儿,我来抱。”
“有一次凌晨两点,宝宝造口周围皮肤发红,我急得直哭,护士听到动静立马赶来,一边处理一边安慰我,直到宝宝情况稳定才离开。” 宁宁妈妈在信中写道,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让他们在绝望中感受到了温暖。
96天见证生命奇迹,感谢信承载医患深情
经过96天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小宁宁终于闯过重重难关:造瘘口还纳手术顺利完成,体重稳步增长,如今已能在父母怀里安稳入睡,笑声清脆有力。出院前,宁宁的父母反复斟酌,决定用手写感谢信的方式,向医护团队表达谢意。
“这三页纸,写不尽我们的感激。你们不仅救了孩子,更救了我们这个家。”宁宁爸爸说,每次看到医护人员疲惫却依旧温柔的笑容,都觉得无比感动。
“这封感谢信,比任何奖项都珍贵。”谷化剑拿着信,眼中满是欣慰。他表示,医学不仅是治病救人的科学,更是传递温暖的艺术。“我们救治的不只是一个孩子,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看到孩子健康出院,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如今,小宁宁已回到家中,开始了幸福的童年生活。而这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也成为贵医附院小儿外科团队继续践行“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者使命的动力源泉。(贵医附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