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8年在德国黑措根奥拉赫小镇诞生,到凭借蕾哈娜联名款、Speedcat 系列风靡全球,彪马(Puma)在全球运动市场占据特殊位置。
然而就在几天前,一则股权出售传闻打破了平静,持有29%股份的皮诺家族启动潜在买家接触,这家百年运动品牌的命运正走向“易主”的关键节点。
同根生的“双雄”,从携手崛起到命运分流
彪马与阿迪达斯的渊源,是全球运动产业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家族叙事。
1924年,鲁道夫・达斯勒与弟弟阿道夫・达斯勒共同创立了品牌Gebrüder Dassler Schuhfabrik(简称 Geda),凭借“为运动员定制专业运动鞋”的精准定位迅速打开了市场。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德国长跑选手莉娜・拉德克穿着兄弟俩设计的田径鞋夺冠,Geda因此“一战成名”,此后更通过赞助多届奥运会运动员成为欧洲运动装备领域的领军者。
然而,转折发生在了二战之后,曾经一起共事的兄弟二人因经营理念与家族矛盾彻底决裂。
1946年,阿道夫接管了火车站附近的工厂,以自己名字的缩写“Adi”与“Das”组合,正式创立阿迪达斯(Adidas)。
1948年,鲁道夫则以“Puma” (彪马)为名在维尔茨堡街工厂成立了自己的品牌,两个同根同源的品牌,从此开启长达数十年的“双雄竞争”。
早期竞争中,双方各有高光时刻:彪马通过与贝利、马拉多纳等足球巨星合作,奠定足球领域的地位;阿迪达斯则凭借赞助1954年世界杯西德队“伯尔尼奇迹”、推出经典Superstar贝壳头鞋款,逐步成为全球运动品牌的标杆。
但是在之后的发展中,两者的差距逐渐拉大。2024年,阿迪达斯全球营收达到了236亿欧元的可观数字,市值稳定在200亿欧元以上;而彪马2024年营收仅88.2亿欧元,2025年市值更是较2021年高点缩水超 80%,徘徊在26亿欧元左右。
出售消息传出,股东耐心耗尽?
有业内人士指出,皮诺家族启动潜在买家接触并非临时决策。从财务数据、市场表现到内部管理,这家百年品牌似乎已经陷入了危机,股东的出售选择实则是对投资回报的理性评估。
首先,业绩端的“增收不增利”已持续了三年,2025年更是陷入实质性亏损。
2023年,彪马销售额同比增长6.6%至86.017亿欧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13.7%至3.049亿欧元;2024年营收微增4.4%至88.2亿欧元,净利润却进一步下滑7.6%至2.82亿欧元。
进入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20.7亿欧元,同比仅微增0.1%,净利润仅剩50万欧元,几乎濒临盈亏线;二季度财报数据再次恶化,经汇率调整后的销售额同比下降2.0%至19.42亿欧元,调整后息税前亏损1320万欧元,季度净亏损达2.47亿欧元。
同时,区域市场的失速直接切断了增长引擎,作为全球运动品牌的核心增长极,大中华区市场的疲软对彪马冲击显著。
2025年一季度,其亚太地区销售额下滑4.7%至4.305亿欧元,其中大中华区销售额同比暴跌17.7%,主要原因是本土品牌李宁、安踏的渠道下沉(安踏2024年中国市场份额达23%)与国潮消费趋势的挤压。
而在欧美成熟市场,彪马同样承压。二季度北美市场销售额下滑9.1%,欧洲市场下滑3.9%,美国关税政策调整,预计全年导致8000万欧元毛利损失。
此外,管理层动荡与战略摇摆进一步加剧了彪马的品牌困境。2025年4月,彪马前CEO阿恩・弗伦特(Arne Freundt)因“品牌战略执行分歧”被解雇。
今年7月,公司又从阿迪达斯挖来Andreas Hubert担任首席运营官,短短三个月内两次核心人事调整,导致战略连续性断裂。
为削减成本,彪马还在2025年一季度启动全球裁员500人计划,但这些举措未能有效扭转市场信心。
截至2025年8月,其股价较2024年同期下跌50%,市值从50亿欧元左右缩水至26亿欧元,较2021年的高点约130亿欧元下跌超80%。
作为通过控股公司Artémis持有彪马29%股份的大股东,皮诺家族曾在2007年通过开云集团收购彪马,2018年开云集团分拆彪马后,其成为长期战略股东。
但持续的业绩亏损与市值缩水,也逐渐让这一投资失去吸引力。据知情人士透露,皮诺家族已聘请财务顾问,接触的潜在买家包括安踏、李宁等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以及美国同行、中东主权财富基金,且可能在交易中要求可观溢价以降低投资损失。
接盘博弈,谁会出手?
尽管市场传闻皮诺家族已启动潜在买家接触,但从目前市场反馈看,核心潜在买家态度谨慎,而彪马自身的经营问题若无法解决,即便易主也难以实现 “重生”。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体育用品巨头的态度分化成关键变量。
作为国际品牌收购经验最丰富的中国企业,安踏集团的回应是“不评论市场传闻”。
安踏集团此前通过收购FILA、亚玛芬体育(旗下品牌始祖鸟),构建了覆盖高中低端的品牌矩阵,若收购彪马需解决与FILA“运动时尚”定位的重叠问题,且按当前市值计算,收购29%股份约需7.54亿欧元,全盘收购则需超26亿欧元,资金压力与整合风险并存。
而李宁的态度则更为明确,其公开表示“坚持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未就交易进行实质性谈判”,这意味着李宁短期内更聚焦自身品牌发展,无意分心收购。
而美国企业与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的动机差异,进一步增加了交易的悬念。
美国运动品牌若接盘彪马,可能意在借助其足球领域资源(赞助曼城、葡萄牙国家队)补强品类,但需面对北美市场耐克、阿迪达斯的激烈竞争。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则可能将彪马视为长期财务投资,而非战略整合标的,这种模式可能难以解决彪马的核心经营问题。
从行业视角看,彪马的困境是全球运动产业集中度提升的缩影。在耐克、阿迪达斯占据头部份额,中国品牌加速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小运动品牌若无法构建核心竞争力很可能被市场淘汰。
曾经与阿迪达斯同根同源的彪马正在接受审视,这场出售谈判的结果可能决定着这家百年品牌的未来走向。
在资本市场,这样的事情常常上演,残酷却又现实。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