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老电影《月亮湾的风波》里的万元户有多风光吧?整个村里的人都恨不得沾万元户的光,那个年代得万元户确实不一般。
老邻居张老爷子当时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万元户,他形容当时攒够一万元是真不容易,那心情比娶新媳妇都高兴,揣着厚厚的成沓钞票,感觉能买下半个村子,真是吃喝不愁。
80年代的一万元可是钱能生钱的,以1989年2月为例,当时的一年利率是11.34,两年是12.24,三年是13.14,五年的利率更是达到了14.94,存上五年定期,一年光利息到手就1494元,你说爽不爽?
再看现在,超一线城市的程序员小王到了结婚年龄,一家老小手里一共攥着500万存款,却没想象的那么开心,这点钱搁在北上广深,买个像样的房子都费劲,基本不剩啥了,更别提娶媳妇了。
当年一万元是响当当的富户,如今500万刚够得上中产的边儿?这钱袋子,咋就像漏了底似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万元户”这词儿一出来,那真是金光闪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写了,1985年,全国城镇职工一年到头平均也就挣1148块钱,农民兄弟更不容易,人均纯收入才397块。您算算,一万块,那得是普通工人不吃不喝干上将近9年的血汗钱!
搁农村,更得攒上二十多年!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个万元户,街坊邻居看你的眼神都带火星子,比现在看明星还稀罕,羡慕、嫉妒、恨的情绪全涌上来了。
可钱多钱少,关键得看它能换来啥实在东西,八十年代那会儿,有钱您也买不着商品房,房子是单位按资历、按需要排队分的,钱再多也插不上队。家家户户最眼热的“大件”是啥?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
一台上海牌手表120块,一台蝴蝶牌缝纫机150块左右,一辆永久自行车大概150块。一万元?能把“三转一响”置办得齐齐整整,还能剩下老大一摞票子压箱底,那日子过得,真是走路都带风。
再看现在,500万听着吓人,可架不住物价这匹脱缰的野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显示,从1985年到2023年,物价总水平涨了差不多5.98倍。可咱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账,这数字跟实际感受,它差着行市呢!
尤其是房子、看病、孩子上学这几样大头开销,那涨得才叫一个快。房子是顶在脑门上的大山,1987年,全国商品房平均一平米才卖408块钱,一万元能划拉二十多平米。
现在呢?2023年全国商品房平均售价涨到了近一万元一平。您那500万,在北上广深这种地方,买个像样点的百十平米房子,基本就掏空了,要是单看房子这方面,现在这500万确实比当时一万元的购买力强不少。
要是搁三十多年前,一万元买完“三转一响”,还能剩下一大笔钱舒舒服服过日子,现在500万买完房,手里还能剩几个子儿?心里能不慌吗?
再说看病,八十年代,城里职工看病,公费医疗能兜住大头,农村也有合作医疗托着点底。现在虽然有医保,可自费部分、进口药、特殊检查,哪样不是钱?一场大病下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花销,500万真经不起几次折腾。
孩子上学更是个无底洞,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哪一步不得真金白银铺路?过去孩子上学基本不花啥钱,现在养个孩子,没点家底儿真扛不住。
其实不是钱不顶钱,是咱过日子的“滋润”标准,它水涨船高了。八十年代,能吃饱穿暖,家里有辆自行车听听收音机,那就是神仙日子。
现在呢?房子得宽敞明亮小区好,出门得有车代步,孩子得上好学校,病了得有好的医疗,老了还得琢磨养老钱够不够。
财富的标尺随时代悄然延伸,昨日富足的顶点,今日不过是攀登的起点。过去一万元能稳稳托起一个家庭的体面,如今500万却要支撑起几代人对品质生活的全部想象。
从“万元户”到“500万”,这账算下来,咱老百姓对“好日子”的盼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过去兜里揣着一万块,心里那叫一个踏实,觉得这辈子够用了。
现在手里握着500万,反而觉得买点好东西有点捉襟见肘,心里直打鼓。这巨大的反差,是咱国家发展太快,生活变好了,眼光也高了,要操心、要花钱的地方更是海了去了。
生活这本账,越算越透亮,咱追求好日子的心气儿,永远跑得比钱袋子快那么一截。从解决“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这条路,咱正深一脚浅一脚,却满怀希望地走着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