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调查成谜!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8月26日安理会应俄罗斯要求举行公开会前,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波利扬斯基告诉央视记者,俄罗斯被完全排除在了德国、丹麦和瑞典的国别调查以外。
2022年9月,“北溪-1”和“北溪-2”管道在波罗的海发生爆炸,四条管道中三条遭摧毁,被视为针对跨国能源基础设施的“恐怖主义行为”。三年后,德国调查称取得“突破”,确认7名嫌疑人身份,6名乌克兰籍被捕,1人或死亡,其使用化名乌克兰护照,经波兰入德,租帆船放置高爆炸药。组织者谢尔盖已在意大利落网,部分嫌疑人与乌情报部门存在关联,但到底是不是乌克兰的“国家行为”,现在还没个准话,整件事透露着诡异。
核心矛盾在于俄罗斯始终被排除在调查之外。俄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波利扬斯基指控,俄方多次向德、丹、瑞典发出法律援助请求,均被“敷衍拒绝”,甚至被告知“提供信息对丹麦政府构成威胁”。丹麦则否认排除俄参与,称已通过“外交照会通报进展”,指责俄方“歪曲事实”。双方各执一词,但很明显,这调查绝对不透明。
丹麦的回应,乌克兰傻眼
丹麦的回应看似符合外交程序,实则折射出西方阵营的集体立场:
丹麦强调“通过双边照会通报”,但拒绝实质共享证据或允许俄参与,说白了就是想攥着调查的话语权,不让外人插嘴。
故意回避俄罗斯的核心诉求。俄方要的是深度参与,比如核对证据、问嫌疑人,不是只收个“结论通知”。丹麦拿“信息安全”当借口拒绝,其实是怕俄方找出漏洞,推翻他们已经定好的调子。
要看则这件事谁在阻止真相,要看这件事的收益方是谁。
美国:地缘利益最大受益者?
北溪管道是俄欧能源合作象征,其摧毁迫使欧洲依赖高价美国液化天然气(LNG)。2022年后,美国对欧LNG出口激增40%以上。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希在2023年时指出,美国海军潜水员曾参与埋雷。但欧洲调查对此线索避而不谈,疑似迫于政治压力。
乌克兰:嫌疑与“替罪羊”?
德国调查指向乌籍人员,乌政府否认参与。但德国的声明似乎已经给这件事情下了定论,若坐实“国家行为”,乌克兰无疑面临外交孤立及俄方报复,西方援乌道义性受损。乌方可能成为“替罪羊”,既满足“反俄叙事”,又避免直接指控美国。
欧洲:安全依赖下的妥协?
德、丹、瑞典虽主导调查,但受制于北约框架与美国情报霸权。瑞典、丹麦经过三年调查,仍未给国际社会一个定论,被中方批评“不正常”。欧洲能源安全需美国保障,选择牺牲调查透明度,换取联盟稳定。
国际社会反应:中俄联手,西方沉默以对
俄罗斯在安理会要求国际调查,斥责西方“政治化操弄”。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直言“真相不应被掩盖”,批评三国调查“三年无果,仅靠媒体爆料”,呼吁成立国际调查组。
而西方阵营呢?大部分国家都装聋作哑,美国只轻飘飘说句“支持德国调查”,对俄罗斯要求参与的诉求压根不回应。
北溪事件调查已非刑事问题,而是大国博弈的缩影。
若指控乌克兰,则动摇西方援乌合法性,俄乌和谈更艰难;若指向美国,则北约面临信任崩塌,欧美关系重塑;若不了了之,则开创危险先例:跨国基础设施可被肆意破坏而无须追责。
正如中方代表所言:“国际社会需要一个交代”。唯有打破“小圈子调查”,由联合国牵头独立国际调查,才能逼近真相。不然的话,北溪管道只能永远沉在海底,国际法治和能源安全,也得被埋在政治妥协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