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落实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关于生态空间的管控引导,推动我市城市绿地高质量发展,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起草了《青岛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9月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规划范围与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范围一致,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为青岛市行政辖区内的陆域和海域空间,中心城区主要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和西海岸东区,面积898平方千米。
规划的主要对象为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各类城市绿地,包括青岛中心城区内2000平方米以上且宽度大于12米的公园绿地、重要防护绿地和广场用地。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在青岛市域绿色生态空间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然地理要素,聚焦园林和林业发展布局,形成“一轴、一带、三片、六在青岛市域绿色生态空间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然地理要素,聚焦园林和林业发展布局,形成“一轴、一带、三片、六区、多点”的市域绿地系统空间结构。
一轴:大沽河及其支流的生态绿化空间;
一带:海岸带防护林及沿海诸河生态绿化空间;
三片:三处山体绿色生态空间,分别为大泽山-大青山、珠山-铁橛山、崂山;
六区:六个城市绿地系统,包括中心城区、即墨城区、胶州城区、胶南城区、平度城区及莱西城区;
多点:镇区绿地系统及市域内的重要绿色生态斑块。
严格保护胶州湾生态空间,禁止开展围海、填海,人工鱼礁建设等缩小海域面积的人为活动,重点建设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实施岸线整治与景观提升和滨海湿地修复等工程。
重点保护大泽山-大青山、崂山、珠山-铁橛山等重要山体的自然风貌,增强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着重恢复和修复水土流失、破损山体等受损生态系统,提升崂山、大泽山、大沽河河口等典型生境,完善本地生态群落。
加强海岸带、河流廊道、动物迁徙廊道、防护林带等生态廊道管控,构建连接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生态斑块的三级生态廊道系统。
一级生态廊道为海岸带、大沽河,原则上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一级生态廊道宽度不应低于500米。二级生态廊道为小沽河、南-北胶莱河、墨水河、洋河胶河、五沽河河流廊道及重要动物迁徙廊道,二级生态廊道宽度不应低于200米。三级生态廊道为风河、桃源河、巨洋河、白沙河、吉利河、泽河、洪江河、祥茂河、张村河等9条河流廊道、重要防护林带及其他动物迁徙廊道等,三级生态廊道宽度不应低于100米。大沽河、小沽河、南胶莱河、泽合、桃源河等我市重点防洪排涝河道,均应在保障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等生态功能的发挥基础上,增加河道保障防洪排涝功能。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筑牢崂山、小珠山等生态屏障,优化城市蓝绿网络格局,推动绿地与开敞空间串珠成链、组链成网,建成均衡可达、全民共享、服务完善、生态优良的城市绿地系统。
依托崂山、小珠山、李村河、白沙河、墨水河、胶州湾及海岸带等生态资源本底,布局各级城市公园、广场、其他绿地等绿色开敞空间,形成“两屏九廊、一带九山、一网多园”的城市绿地空间结构。
“两屏”指位于中心城区东西两侧的崂山生态屏障和小珠山生态屏障。
“九廊”指依托城区内九条重要河流,规划建设集生态保护、旅游休闲、防洪排涝于一体的复合景观廊道,联通山海生态系统。
“一带”指依托胶州湾及其临近海岸带,规划建设滨海滨水开敞空间,集中布局公园绿地,形成滨海特色公园带。
“九山”指浮山、午山、老虎山、双峰山、枣儿山、丹山、马头山、温山吉山、小南山等九座位于中心城区内的山体郊野公园。
“一网”指依托城市道路、市政设施走廊形成的防护绿地网络。
“多园”指与城市功能空间紧密融合的各级城市公园。
规划确定中山公园、北岭山公园等23处中期避险绿地。规划包括太平角公园、合肥路公园、白泥地滨海公园、白沙河滨海体育公园、北海公园等共27处短期避险绿地。结合游园、广场绿地及部分条件适宜的附属绿地,围绕中短期避险绿地规划若干个紧急避险绿地。
至2030年,在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内规划72处小微绿地。
声明:上述内容疏漏难免,仅供有限参考,不支持以论据使用
可靠信源 中立呈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