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嵌合抗原受体(CAR)T 细胞疗法已彻底改变难治/复发性 B 细胞癌症的治疗,但存在制造复杂、成本高、对实体瘤疗效有限等问题;为此,体内(in vivo)CAR T疗法应运而生。
背景介绍
癌症治疗现状:癌症仍是全球重大健康挑战,传统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对晚期或耐药癌症效果有限,免疫疗法(如 CAR T、检查点抑制剂)成为新方向。
CAR T 疗法定义:通过基因工程改造 T 细胞,使其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精准识别并清除癌细胞,分为体外(ex vivo) 和体内(in vivo) 两种策略。
CAR结构与基因编辑工具
1、CAR 结构设计至关重要:核心结构含 4 个功能区域,各区域作用明确,详见之前的文章介绍和
![]()
Fig. 1: Overview of CAR structure.
2、基因编辑工具:用于在T细胞中稳定表达 CAR的基因编辑工具,主要特点如下表所示:
![]()
体外细胞ex vivo疗法
1. 制备流程
(1)采集患者或供体血液;(2)提取 T 细胞;(3)基因改造(导入 CAR 构建体);(4)体外扩增 CAR T 细胞;(5)回输患者体内攻击癌细胞(图 2)。
![]()
Fig. 2: Process of ex vivo CAR T therapies.
2.分类:
o自体CAR T:使用患者自身T细胞,靶向性强,避免排斥,但制造依赖患者 T 细胞质量;
o异体CAR T:使用健康供体T细胞,可 “现成可用”,但需解决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与T细胞自相残杀问题(如用 CRISPR删除CD7、TCRβ链)。
3.临床成效与局限
(1)临床成效:多款产品获 FDA 批准,主要用于血液癌,部分实体瘤进入临床试验(表 1):
![]()
(2)主要局限:
o 制造与成本:流程复杂(耗时数周)、依赖专业生产设施,成本高,患者可及性低;
o 副作用:易引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神经毒性,需严格临床监测;
o 疗效局限:癌细胞易产生耐药性导致复发,对实体瘤疗效有限(受肿瘤微环境抑制);
o 异体风险:异体 CAR T 存在 GVHD 与免疫排斥风险。
体内细胞in vivo疗法
1.核心优势与机制
(1)核心优势:无需体外操作,通过载体(病毒或纳米载体)直接在患者体内递送 CAR 基因,生成 CAR T 细胞,可降低成本、缩短治疗周期、提升患者便利性。
(2)机制:将 CAR 构建体与基因编辑工具封装于载体,系统给药后,载体靶向 T 细胞并释放 cargo,诱导 T 细胞表达 CAR,进而清除癌细胞(图 3)。
![]()
Fig.3:thein vivo CAR T therapy for cancer treatment.
2.递送系统研究
(1)病毒载体:
o 常用类型:慢病毒、逆转录病毒、腺相关病毒(AAV),需通过融合 T 细胞靶向配体(如抗CD3 scFv)提升靶向性;
o 研究案例:Pfeiffer等用靶向CD8+ T细胞的慢病毒递送 CD19-CAR,在人源化小鼠中成功清除 CD19 + 细胞;Agarwalla 等开发含逆转录病毒颗粒的植入式支架,1 天内完成体内 CAR T 制造。
(2) 纳米载体:
o 常用类型:聚合物(如聚 β- 氨基酯)、脂质(如脂质纳米颗粒 LNP)、外泌体,优势为低毒性、低免疫原性、可规模化生产;
o 研究案例:Zhou等开发CD3靶向LNP,负载CD19-CAR与IL-6 shRNA,在白血病小鼠中实现CAR T持续表达(达41 天),并降低CRS风险;Smith等用聚合物纳米载体在淋巴瘤、肝癌模型中实现T细胞原位重编程。
![]()
Fig. 4: Delivery vehicles for in vivo CAR T generation.
3. 工业与临床进展
(1) 工业进展:多家企业推进研发,如EXUMA Biotech的慢病毒载体靶向 CD3+ T细胞,其CCT303-406用于HER2阳性实体瘤,进入临床 I 期;Umoja Biopharma的VivoVec™平台,在非人灵长类中实现CAR T高效生成,且无毒性;
(2) 临床前进展:多项研究在小鼠模型中成功,如 AAV介导的CD4 CAR可使 T 细胞白血病消退(4/6小鼠完全缓解),CD3靶向聚合物纳米载体可延长白血病小鼠生存期(120天随访中延长5天)。
![]()
4.关键挑战
(1) 靶向与转染效率:病毒载体靶向性有限,易转染非 T 细胞;纳米载体转染效率低,尤其质粒 DNA 需进入细胞核,易被溶酶体降解;
(2) CAR T细胞持续性:体内生成的 CAR T 细胞存活与功能维持时间短,需通过优化 CAR 共刺激域(如 4-1BB)、抑制 T 细胞耗竭提升持续性;
(3) 实体瘤难题:实体瘤微环境 immunosuppressive,抑制CAR T活性;抗原异质性导致CAR T无法全面识别癌细胞,易复发;
载体安全性:病毒载体可能引发免疫反应与插入突变;纳米载体生物降解性差,可能积累毒性。
监管要求及临床转化难点
1.监管要求
(1)载体标准:FDA/EMA要求病毒载体需检测纯度、稳定性与安全性(避免插入致癌),脂质纳米载体需评估细胞毒性与基因毒性;
(2)基因编辑工具:需验证CRISPR/Cas9等工具的脱靶效应,推荐使用高保真Cas9变体降低风险;
(3)临床数据:需提供充足的安全性(如神经毒性、CRS 发生率)与有效性数据,包括长期随访(监测延迟不良反应)。
2.临床转化难题
(1)患者入组:需制定精准的eligibility标准,筛选最可能获益且风险低的患者;
(2)试验设计:需确定合理剂量,平衡疗效与毒性,同时评估不同癌症类型的适用性;
(3)审批路径:需通过BLA(FDA)或MAA(EMA),流程复杂,耗时久。
未来方向
1. 载体优化:设计双靶向载体(如双特异性 DARPins-AAV)提升 T 细胞靶向性,开发pH响应型纳米载体促进溶酶体逃逸;
2. CAR 设计:构建多抗原靶向 CAR(如同时识别 CD19 与 CD22),增强抗实体瘤能力;
3. 模型改进:推广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DX)、人源化小鼠模型,提升临床前研究与临床的相关性;
4. 工艺完善:优化纳米载体规模化生产工艺(如微流控技术),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Thuy Anh Bui, et al. Advanc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in vivo CAR T cell therapies for cancer treatment. eBioMedicine 2024;106: 105266. Doi:10. 1016/j.ebiom.2024. 105266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