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石竹花开
无声处见风骨
他以科学家的赤诚与智慧
迎战炭疽
在荒芜中铺就防疫之路
他从战火中走来
艰苦求学,不改其志
北平的饥寒未能熄灭求知的火焰
共和国的朝阳照亮他前行的征程
他以“拾破烂主任”的韧劲
在设备匮乏的年代变废为宝
更以“首针接种”的勇气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放在首位
今天
我们满怀崇敬
向扎根西北、填补行业空白
用一生致力于生物制品研究事业的
董树林老专家致敬
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的《致敬》,回忆催人奋进的历史故事,追寻属于我们的奋斗之路。
致敬:第六期
老专家——董树林
董树林(1926——):河北抚宁人,汉族,中共党员,研究员,中国生物制品界知名专家。历任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建室副主任,炭疽室副主任兼流研科副主任,菌苗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作为我国炭疽研究和防治的奠基人,主持研究鼠布炭四联活菌苗的气雾免疫研究,建立我国对炭疽病预防、诊断、治疗的成套产品,填补我国人用炭疽菌苗的空白,为国家卫生防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曾任甘肃省微生物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甘肃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甘肃省微生物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生物制品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筚路蓝缕·烽火求学篇
董树林于1926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抚宁县。时值战乱,他克服困难完成中学学业,1948年考入北平私立中国大学生物系。1949年6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亲历了开国大典。
1952年,大学毕业后,董树林被分配至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自此投身生物制品事业。
初心如磐·科研攻坚篇
董树林到所后,恰逢兰州生物所挑选新址进行扩建,随后被任命为基建室副主任,负责基建计划工作。
1957年,国内河北、安徽等地爆发炭疽疫情,人畜死亡不断,面对卫生防疫的严峻考验,31岁的他临危受命,负责组建炭疽菌苗室,主持我国人用炭疽疫苗的研制工作。
炭疽室人员工作场景(右1)
面对设备简陋、经费短缺的困境,他带领团队因陋就简、自力更生。自行设计动物焚尸炉,用瓷缸培养毒菌动物,用制冷机装备土冰箱,将马厩改建成无菌室。因常常使用其他科室淘汰的仪器设备,他被同事们称为“拾破烂的主任”。
1958年12月,疫苗完成研制与动物试验,为验证人体安全性,他率先自身接种,带动十余名同事相继参与,最终证明疫苗安全有效。同年年底,我国自主研制的人用炭疽菌苗正式投入使用。
1959年,参加苏联专家在内蒙古讲习班(第3排右3)
此后,董树林扎根炭疽研究领域深耕不辍,与同事共同开展人用抗炭疽血清研制。该工作需以强毒活菌免疫马匹,风险极高。为攻克难关,未曾涉足兽医领域的他深入马厩,喂马匹、观习性、察反应,待马匹免疫成功后,人用抗炭疽血清顺利进行投产。
60年代初,所领导与职工在生产大楼前合影(左2)
1961年,他们以弱毒代强毒、冻干精制革新粗工艺,推出冻干精制抗炭疽血清,制品质量迈上新台阶。1963年,他与同事分离得到炭疽杆菌特异噬菌体AP631株并用于诊断制品生产,实用价值良好。
1963年,董树林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1964年,炭疽诊断血清成功出品,由此形成我国对炭疽病预防、诊断、治疗的成套产品。这一系列成果的获得,填补我国预防医学的一项空白。
工作中的董树林(左4)
其间,他同时推进多项重要研究。1966年,他和同事们出品冻干布鲁氏菌苗;1969年,与同事进行土拉菌苗的研制;1971年,出品布氏菌试管和玻片凝集反应用菌液;1969年—1971年期间,董树林还主持研究鼠布炭四联活菌苗的气雾免疫研究。1972年,出品炭疽菌沉淀血清,同时还引进生产鼠疫活菌及其诊断用品;1976年出品布氏菌诊断血清。
1978年,先后获得甘肃省科学大会成果奖和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成果奖。
石竹人生·晚霞生辉篇
1979年,董树林走上领导岗位,分管科研、检定、计划免疫和教育工作。他与同事创办生物制品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和函授大专教育,组织编写《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计划免疫基础》等一整套专业教材,为行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第一届生物制品班
学员合影(第2排右3)
1989年4月,首届国际炭疽研讨会在英国温彻斯特阿德雷德大学召开,董树林应邀出席会议(第2排右4)
1990年,董树林从领导岗位退休后,躬耕不辍,退而不休,依然心系兰州生物所的建设与发展,主持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炭疽芽胞杆菌专业实验室工作。他带领团队从有代表性的蜡样杆菌菌株中选出不同型制备出19个抗原免疫分型血清,发至全国40多个单位使用,证明我国蜡样杆菌食物中毒主要是Ⅰ、Ⅲ、Ⅴ型菌株,与同事等发表5篇学术论文,填补我国此项研究的空白。
1990年,董树林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
晚年董树林视力不佳,却矢志不渝,撰写40余万字的《疫苗学科技词典》,惠及业界。同时整理《石竹斋杂记》和《石竹斋诗文集》,以诗言志,记录人生中的感悟与思考。
充实的晚年生活
“路边生小草,春暮始着花。不惹游人眼,无意斗芳华。”董树林老专家笔下的这首小诗,寥寥数语,却道尽他对自身事业与人生的深刻诠释——正如窗外那丛石竹花,年年如期绽放,不争艳、不张扬,却始终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生长。而他的一生,亦如这石竹花一般,低调坚守,不逐浮华,将全部心血倾注于生物制品事业,默默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角落,用实干与深情书写着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赤诚与担当。
部分文字、照片来源:
《挑战炭疽真英雄——董树林》
《留一片树荫 落一地芳华——董树林的石竹人生》
董树林老专家采访录音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