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金融时报 | 作者:记者 孙榕|编辑:杨喜亭
近年来,我国普惠保险在政策引导、市场创新与科技赋能下加速发展,以“小保费”撬动“大保障”,为亿万群众筑牢风险防线。不过,普惠保险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供需平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面临挑战。
如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普惠保险必须回答好的问题。
政策体系织密保障网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同频共振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但仍有超过2.9亿灵活就业人员、2.67亿60岁以上老人等群体面临个性化风险,这些群体也难以跨越传统商业保险产品的“高门槛”。
为弥补这一风险缺口,监管层积极部署。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系统界定普惠保险的覆盖范围与重点服务领域; 2025年,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巩固提升普惠信贷体系和能力、加强普惠保险体系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16条措施,引导银行业保险业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推动综合普惠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地方层面的政策探索也在同步推进。比如,山西金融监管局联合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山西省财政厅共同印发了《山西省个体工商户保险保障项目实施方案》,增强个体工商户风险抵御能力;又如,深圳金融监管局会同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共同印发了《深圳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综合保障实施方案》,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意外伤害保障,构筑综合保障安全网。
这些政策共同构建起“顶层设计+专项文件+地方实践”的政策体系,为普惠保险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发力下,普惠保险产品持续丰富,覆盖人群持续扩大。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也就是“惠民保”,覆盖人数已突破1亿;农业保险为1.5亿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普惠保险正以“小保费”撬动“大保障”。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保险公司推出“牦牛养殖险+农产品价格险”组合产品,针对当地特点,用少数民族语言编写保险条款,让牧民“看得懂、买得起”;在深圳前海合作区,保险公司试点“新市民保险服务中心”,整合租房意外险、灵活就业医疗险等产品,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实现“一键投保”。
地方实践也为普惠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经验。例如,浙江的“浙里惠民保”采取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个人自愿”模式,动态调整特药保障目录,在2024年赔付率达92%的同时,保费保持稳定。
实践证明,只要政策引导到位、市场机制激活、科技赋能精准,普惠保险完全可以实现“政府可承受、企业可持续、群众有获得感”的多赢局面。
普惠保险处于发展初期供需错配与可持续性成关键
尽管普惠保险发展成效显著,但整体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仍有62%的风险保障需求未能获得相应的保险产品覆盖。”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近日发布的首部专注普惠保险的著作《普惠保险蓄势待发》预测,到2029年至2030年,普惠保险保费规模能够达到万亿元(9300亿元),是目前体量的2.6倍,基本满足普惠保险风险保障需求。这一发展空间对于保险而言,既是重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
具体来看,普惠保险仍有三大核心矛盾亟待破解。一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配。现有普惠保险产品多为农业保险、短期健康险等一年期产品,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专属产品,以及长期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二是可持续性与普惠性的平衡难题。部分地区“惠民保”、大病保险因赔付率过高面临停售风险,保险公司参与动力有待激发。三是服务能力的适配性短板。保险网点在农村的覆盖率仅为城市的1/3,数字化服务给老年群体带来的“数字鸿沟”尚未完全消解。
认知层面的误区同样值得关注。
上海仁达普惠金融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徐敬惠表示,在实践中,存在将普惠保险与公益性、政策性保险混同的问题,过度强调公益性与价格优惠,而忽视其商业属性。他强调,“普惠保险的商业属性并非保险公司通过普惠保险追求营利,而是为了让普惠保险得以持续发展,为特定人群提供可靠、安全、稳健的风险保障。”
此外,业内人士提出,杜绝借“普惠”之名粗放发展、恶性竞争甚至违法经营,也是普惠保险规范发展的重要前提。
多维度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市场、科技协同破局
如何推动普惠保险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业界专家与实践经验指向多维度协同发力。
“普惠保险中的‘普’字较易理解,而‘惠’则意味着对所有被保险人的保障。既通过风险共担和结构重组实现普惠,也借助制度性倾斜和费用让利,提升弱势群体的可及性与获得感。”中央财经大学国家风险治理与保险服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晓林教授表示,不同群体对同一风险存在认知差异,即“风险时差”。例如,面对高额医疗费用,经济条件不同的人风险承受能力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能成为社会互动的动力,既可放大风险,也可通过结构重组降低风险。
“对于很多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而言,保险市场的发展重点仍然是普惠保险的1.0版本,即小额保险。但对于发达经济体以及保险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家,借助数字科技赋能和政策支持,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新客户类型的风险,普惠保险已进阶到2.0版本。2.0版本的重点是扩大保险服务覆盖面,为更多需要保险产品的金融消费群体提供服务。”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表示。
实现普惠保险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维度共同发力。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认为,在政策层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基础制度+专项激励”框架。明确普惠保险的具体险种、服务标准与监管底线;扩大财政支持政策的覆盖面,对服务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的普惠保险产品给予税收减免,探索建立中央与地方风险共担基金,解除保险机构的后顾之忧。
在市场层面,推动“产品+服务”双轮驱动。保险公司需从“卖产品”转向提供风险解决方案,如针对新市民群体,除开发租房险、创业险外,还可联合租房平台提供房屋安全检测、法律维权等服务;针对老年群体,在推出长期护理险的同时,配套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将保险金转化为实际照护能力。
在科技层面,以数字化转型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利用大数据构建精准定价模型,让“一人一价”取代“一刀切”;通过人工智能核保理赔系统,将小额案件处理时效从3天压缩至30分钟;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区域数据共享,解决异地就医、流动务工人员的保障衔接问题。
更值得期待的是普惠保险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例如,福建的“乡村振兴保”将农业保险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挂钩,投保农户可享受检测费用补贴;江苏的“新市民安心保”联动了社区网格员,为参保人提供防诈骗、健康讲座等增值服务。这种“保险+治理”模式,让普惠保险从“经济补偿者”升级为“社会稳定器”,释放出更大的制度效能。
THE END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