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海书展的现场,一场以文学传奇为主题的对谈温情展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陈子善与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围绕一本跨越近百年的短篇小说集,分享了它从战时未刊到今日出版的编纂故事,解读了文字中藏着的都市风情与情感力量。
让我们从这场对谈出发,了解这本《紫丁香》背后那些未曾褪色的文学与时光的故事。
跨越百年的出版遗愿
郑勇(主持人、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各位读者朋友、线上的书友们,大家好!首先想问陈子善老师,您为什么会花这么多精力去发掘叶灵凤所著的《紫丁香》?
陈子善:《紫丁香》的出版其实是帮叶灵凤先生圆了一个近百年的梦。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心心念念想编这本短篇小说集,甚至已经写好了序言、列好了篇目,但抗战爆发后,他离开上海去广州、香港,书稿在战乱中遗失,这个心愿一辈子都没实现。我在20世纪90年代编过一本同名集子,当时能找到的篇目不全。后来北京的朋友赵国忠先生偶然在旧报纸上发现了叶灵凤先生当年写的序言,我一看特别激动——序言里清清楚楚写了要收录的篇目、数量。我们根据这个线索,在数据库里翻旧期刊、旧报纸,一点点把文章找齐,总数正好和序言里写的一致,这才终于还原了这本书。现在这本书能出版,叶灵凤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欣慰,连他自己都找不到的两篇小说,我们真的“大海捞针”捞出来了。
郑勇:叶灵凤这个名字对很多读者来说可能有点陌生,您能先给大家介绍下这位作家吗?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怎样的存在?
陈子善:叶灵凤是个“多面手”,文学、艺术样样都行。他是创造社的“小伙计”——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是元老,叶灵凤这批年轻人跟着他们在《洪水》《创造月刊》上写小说、诗歌、散文,特别活跃。他和潘汉年还合编过一个小刊物叫《幻洲》,尺寸像年历卡那么小,很有意思。但他不只是作家,还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刘海粟当校长时,他交不起学费,校长说:“你能把郭沫若请来演讲,我就免你一学期学费。”结果他还真把郭沫若请来了,学费就这么免了。
他的装帧设计也很厉害,自己的书、别人的书他都设计插图。后来,他在现代书局当编辑。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时,第二卷就开始登他的小说,施蛰存还特意在“编者按”里说,这是叶灵凤“转换风格的作品”。
20世纪60年代的叶灵凤
郑勇:这本《紫丁香》从策划到出版肯定不容易,陈老师能讲讲背后的故事吗?
陈子善:最难的是还原历史原貌。当年这些小说在杂志上发表时,部分配有插图,有些是漫画家鲁少飞画的。我们想把他的插图放进书里,就得找后人授权。中国这么大,去哪找?没想到通过朋友辗转联系到他在澳门交响乐团的孙女,她又去征求母亲意见,她们一听要出书,特别高兴,马上就授权了。这就是书里藏着的佳话。
郑勇:作为巴金故居的馆长,周立民老师怎么看待这次《紫丁香》的出版?它对现代文学研究有什么意义?
周立民:今年是叶灵凤诞辰120周年、逝世50周年,《紫丁香》的出版太有纪念意义了。从研究角度说,这本书填补了空白——叶灵凤生前没出过这本集子,很多人以为它早就出版了,甚至有些词典里都列了书名,但谁也没见过实物。现在我们把它还原出来,研究叶灵凤、研究创造社、研究新感觉派的学者就多了一个“标本”,能更完整地理解他的创作转型。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保留了当年的插图,很多旧书重印时这些细节都丢了,但《紫丁香》把它们原封不动呈现出来,拿到书就像穿越回了上世纪30年代,这种“历史感”太珍贵了。
笔下的上海都市肌理
郑勇:叶灵凤的小说风格是怎样的?为什么有人说他的都市书写很特别?
周立民:叶灵凤在《紫丁香》的题记里说,自己“四年以来始终在做一种新形式的尝试,想采取电影的爽快、明朗的手法,描写生活在都市脉搏里的感情的变换”。这话特别准确,他的小说就像老电影,镜头切换快,语言全是短句,有时候一句话就是一段,节奏和都市生活完全合拍。
他写的人物也很有意思,“生活在现代都市气息中,却具有一颗古典的心,一种中世纪的感情”。这种矛盾感在《紫丁香》里处处可见:男女主人公在霞飞路的咖啡馆约会,心里想的却是传统爱情的遗憾;在百货公司里挑选时髦商品,却怀念着旧时光的温情。这种“现代外壳下的古典内核”,让八九十年前的故事读起来一点不陌生。
陈子善:他的小说还有个特点,短篇都特别短,坐一次地铁就能读一两篇,但情节完整,意味深长。20世纪30年代他其实是“两条腿走路”:一边在《现代》这样的杂志上写探索性短篇,一边在报纸上连载通俗长篇。他的朋友都说,写短篇的叶灵凤和写长篇的叶灵凤像两个人。这种“双重写作”在现代作家中很少见,《紫丁香》收录的就是他最具探索性的那部分,代表了他最高的创作水准。
郑勇:叶灵凤笔下的上海和其他作家有什么不同?他写的哪些场景现在还能找到痕迹?
周立民:他写的上海是“可触摸”的,连门牌号都写得清清楚楚。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上海展览中心,当年是哈同花园,附近就是创造社的旧址(现在的静安嘉里中心),叶灵凤在小说里写过这里的街景。他还写过老靶子路(现在的武进路),也就是我们巴金图书馆的所在地,写过霞飞路(淮海中路)、静安寺路(南京西路),这些路名变了,但街区的气质还在。
《收藏眼睛的人》里有段话我特别喜欢:“上海的霞飞路是一只万花筒,是一副七巧板,是资本家、小商人、贵族破落户、国际间谍、卖唱女和流浪汉的化合物,是巴黎繁华的阴影,是斯拉夫的天堂,是1937标准式的国际都市的雏形。”当时霞飞路有很多白俄罗斯人开设的旧货商店,他写主人公在“亚历山大商场”里的奇遇。现在去淮海路走走,虽然商店变了,但那种国际化的气息、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小说里写的一模一样。
还有他写的海格路(现在的华山路)上的红十字会医院,就是现在的华山医院,里面还保留着当年的老楼。生活在上海的人拿着这本书“City walk”,能在街头寻访到他写的场景,这种从文字到现实的穿梭特别奇妙,就像和九十年前的作家对话。
《夜明珠》篇中的插图
郑勇:叶灵凤的都市书写为什么能穿越九十年还不过时?
周立民:这就是经典的生命力。他写的都市感太真实了,不刻意美化,也不刻意批判。比如他写静安寺路的公寓、大华影院的街角,这些地方现在可能变成了写字楼或商场,但走在那里,你依然能感受到他笔下的那种都市节奏。就像读《诗经》能感受到两千年前的情感,读《紫丁香》也能触摸到八九十年前的都市脉搏。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就是好作品的标志。
一次“都市记忆之旅”
郑勇:陈子善老师,您编这本书时,最打动您的是哪篇小说?叶灵凤的创作对今天的读者有什么启发?
陈子善:每篇都有亮点,非要选的话,我喜欢《紫丁香》这个同名短篇,它把都市男女的暧昧和遗憾写得特别细腻,结尾那句“像紫丁香一样淡淡的哀愁”,特别有味道。叶灵凤对现代人的启发在于他的“探索精神”,20世纪30年代他就尝试用新手法写都市,不重复自己,这种求变的态度值得现在的作家学习。
他后来去香港后基本不写小说了,转向散文和专栏,编了《读书随笔》三卷本,里面谈藏书、谈书画、谈毕加索,特别有见地。《紫丁香》里的这批短篇是他小说创作的“绝唱”,之后再也没写过类似风格的作品,所以更显珍贵。严家炎先生编新感觉派选集时就选了叶灵凤的作品,但后来很多研究只提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忽略了他,这次也算还历史本来面目了。
郑勇:周老师曾说拿着这本书在上海“City walk”很有意思,能不能具体讲讲这种“阅读+行走”的体验?
周立民:我试过好几次,拿着《紫丁香》在淮海路周围散步。读到他写“白俄开设的旧货商店”,就去找当年的老建筑;读到“海格路的红十字会医院”,就去华山医院看那栋老楼。他写的门牌号很具体,比如静安寺路某号的公寓,我查资料发现当年是理发铺楼上的住所,现在虽然变了,但站在那个位置,能想象出小说里男女主人公走过街角的心情。
这种体验让文学从纸面上“活”了过来。普通读者不一定非要研究文学史,读《紫丁香》可以当成一次“都市记忆之旅”,感受九十年前上海人的生活状态。他写的秋天的街景、冬天的咖啡馆,那种季节感和氛围感,现在读起来依然能体会到,就像老上海的某些东西被文字保存了下来,传到了今天。
郑勇:在纸质出版受到冲击的当下,您觉得我们为什么还要花力气出版这样一本“旧书”?它的当代价值是什么?
周立民:正因为纸质出版不易,我们才更要珍惜这样的书。《紫丁香》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让今天的读者产生共鸣的“活读物”。它告诉我们,八九十年前的都市人也有和我们相似的喜怒哀乐,这种情感的共通性能打破时空隔阂。而且它的出版过程本身就是对“打捞文学遗珍”的坚持,陈子善老师几十年泡图书馆、翻旧报刊,这种“大海捞针”精神太可贵了,让很多被遗忘的作家和作品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陈子善: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的“完整性”。除了叶灵凤当年编选的13篇小说,我们还补了他后来写的两篇短篇小说和两篇讨论短篇小说的文章。这样普通读者能读小说,研究学者能看到他的创作理论,两全其美。叶灵凤自己说这些小说是“都市脉搏里的感情变换”,现在看来,这脉搏一直跳动到今天,这就是它最珍贵的地方。
郑勇:最后请两位老师再次向读者推荐一下《紫丁香》,为什么它值得我们放进书架?
陈子善:这是叶灵凤生前没能实现的出版愿望,第一次完整结集;它还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发表时的插图,是“原汁原味”的文学记忆;更重要的是,这些短篇小巧精致,读完能让人回味很久,就像品一杯淡淡的紫丁香茶。
周立民:如果你生活在上海,读它能发现城市的历史肌理;如果你喜欢都市文学,读它能看到新感觉派的另一种面貌,读它能感受到跨越九十年的情感共鸣。这样的书,值得放在书架上常读常新。
《紫丁香》
叶灵凤 著
陈子善 编
商务印书馆
原标题:《紫丁香开时,上海未远》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一 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