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溧水,有不少老集镇:它们不喧哗,却承载着一城烟火;不匆忙,却写满了岁月故事。离城区仅7公里的东庐韩胡村集镇,便是这样一条藏着几代人回忆的老街。今天,就跟着记者一同去走一走、逛一逛,聆听它的故事。
走进老街,扑面而来是一股浓郁的民国风情。青灰墙面、复古壁灯、木质竖招、旧式牌匾……仿佛时光在此停驻。这座始建于1961年的集镇,于2000年撤乡并镇,历经六十年风雨,承载了一代代东庐人的记忆。几年前经过精心改造,它以典雅“新民国风”的姿态重新回归,既留住了旧风貌,又焕发出新颜值。
清晨5点,“兰兰小吃”的油香早已飘散开来。店主叶兰兰正在油锅前忙活着,麻团、糍粑、茶叶蛋码得整整齐齐。“我结婚前就开这家店了,每天四点起床,街坊都习惯了这个老味道,四十年喽!”叶兰兰一边忙活,一边跟记者聊着。
漫步老街,老人们坐在店门口话家常,一些街坊坐在路边择菜,一旁的小狗慵懒地卧在树荫下打盹……安静的街巷里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
皮鞋店、理发店、杂货店……这里的老铺子很多,每一家都承载着数十年的光阴。店主多是东庐本地人,自年轻时便在此经营小本生意。他们是做买卖的人,是这条老街的情感纽带,是韩胡村活着的传承与记忆。
在老张理发店,老张师傅正为老主顾剃头。他自幼学艺,理发至今只收十来块钱。他说自己“腿有劲、手不抖、眼不花”,还能再干好多年。“每天在店里活动活动手脚,能和老街坊们说说话,舒心得很。”
老陈修理铺里,64岁的老陈已在这里守了近四十年。配钥匙、电焊、修电器……他几乎无所不能。白手起家、自学成才,虽然没有收过徒弟,却成了整条街最可靠的“后勤部长”。“我就住在街后面,街坊邻居找我很方便。”他笑着说。
老街不仅有手艺人的温度,更有历史的沉淀。沿街居民们告诉记者,如今的大礼堂原是东庐公社大礼堂,村里的重大事宜都在这里商议决定。经过改造后,大礼堂这座老建筑重获新生,以素雅民国风貌延续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此外,村里还有老供销社、电影院等,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场所,如今依然生动地镶嵌在街坊们的日常生活中,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记者 | 经玉萍 张静
摄影 | 杨孝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