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败的削藩,反倒救了整个王朝。
朱允炆被人骂了600年,说他急躁,说他无能。
但如果他真的成功了呢? 明朝可能早就完蛋了。
——《壹》——
老朱的算盘与孙子的恐惧
1368年,朱元璋坐在金銮殿上,看着偌大的江山,这个从讨饭起家的皇帝,心里很清楚一个道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胡惟庸死了,蓝玉也死了, 功臣杀得差不多了。
但朱元璋还是不放心,谁能保证下一个皇帝不被权臣架空?老朱想到了一个办法:分封,"天下之大,必建藩屏。"
朱元璋把25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
这些王爷有兵权,有封地,但不能参与地方治理,老朱的逻辑很简单,外人不可信,只有自己儿子靠得住。
秦王朱樉镇守西安,晋王朱㭎坐镇太原,燕王朱棣守卫北平。
三个最强的藩王,全在北方,为什么?因为蒙古人还在虎视眈眈,朱元璋对孙子朱允炆说过一句话:"我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你那些叔叔们,他们可以保边境安宁。"
朱允炆当时就懵了。
"爷爷,外敌可以让诸王叔去防御,但要是他们自己不安分,那谁去抵御他们呢?"朱元璋沉默了很久,这个问题,他也想过。
洪武25年,太子朱标死了,37岁,正值壮年。
朱元璋哭得天昏地暗,不只是失去了儿子,更是失去了他精心培养20年的接班人,朱标死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这个年轻人,从小读书,温文尔雅。
但他有个致命缺陷,没打过仗,没杀过人,面对那些征战沙场的叔叔们,朱允炆心里发怵, 尤其是燕王朱棣,这个四叔比他大17岁,手握重兵,战功赫赫。
在朱允炆眼里,朱棣就是个定时炸弹。
1398年,朱元璋驾崩, 临死前,他给孙子留下了《皇明祖训》,里面有一条:"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讨之。"
这句话给了藩王起兵的理由。
朱元璋本想用这个条款约束权臣,没想到却成了日后靖难之役的法理依据,朱允炆登基那天,心情复杂,皇位到手了,但那些叔叔们的眼神让他不安。
特别是朱棣,入朝觐见时竟然走的是皇帝专用的御道,上丹陛不磕头不跪拜。
这是在挑衅, 明摆着的,建文帝决定削藩, 不削不行,这些叔叔迟早要造反,但怎么削?这是个技术活。
——《贰》——
书生误国的削藩闹剧
建文元年8月,削藩开始,朱允炆身边有两个谋士:齐泰和黄子澄, 两人都是科举出身,满肚子经纶,但没打过仗。
他们给朱允炆出了个主意,先削弱小的藩王,最后对付燕王。
齐泰不同意, 他说应该直接砍燕王朱棣,"擒贼先擒王,朱棣不除,后患无穷。"黄子澄摇头: "燕王有功无过,直接动他名不正言不顺,应该先找有问题的王爷下手。"
朱允炆选择了黄子澄的建议,这是第一个致命错误。
削藩的速度快得惊人,不到两年时间,五个藩王被搞定,每一次削藩都是同样的套路,先找茬,再罗织罪名,最后一撸到底。
朱允炆以为自己学汉景帝削藩,其实犯了汉景帝同样的错误。
汉景帝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差点丢了江山,区别在于,汉景帝运气好,朱允炆运气不好,朱棣在北平看着这一切,心里明白,下一个就是自己。
建文帝开始对燕王下手了。
先是派张昺、谢贵到北平,架空朱棣的军政大权,然后以边防为名,调走燕王的精兵,朱棣被困在燕王府里,成了笼中之鸟。
但朱允炆低估了这个四叔。
朱棣不是那些被削的藩王,他有20年的戎马经历,有强悍的军事实力,更有破釜沉舟的决心,道衍和尚姚广孝对朱棣说了一句话: "民心向背,天意难测,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朱棣听懂了,再不动手,就真的来不及了。
——《叁》——
四叔的逆袭与侄子的溃败
1399年8月6日,朱棣在北平誓师, 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靖国难。"这个旗号很聪明, 朱棣不是造反,是按照《皇明祖训》清除朱允炆身边的奸臣齐泰和黄子澄。
名正言顺,理直气壮。
起兵时,朱棣的兵力只有1万多人, 朱允炆的中央军有几十万,按理说,这是以卵击石,但战争不是算术题,朱棣的第一仗就打得很聪明。
他没有南下攻击南京,而是先巩固北方根据地。
怀来、密云、昌平,一个一个拿下,朱允炆派耿炳文带兵北上,耿炳文是开国功臣,但已经65岁了,对付朱棣这样的悍将,明显力不从心。
雄县一战,耿炳文大败, 朱棣缴获了大量物资和兵器。
更重要的是,北方的军队看到燕王能打胜仗,纷纷倒戈,朱允炆又派李景隆北征,这个选择更加致命,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靠关系上位,根本不会打仗。
白沟河之战,李景隆又败了。
这一败,朱允炆的50万大军损失大半,最关键的是济南之战, 朱棣围城3个月攻不下来,差点就撤了,但铁铉和盛庸的固守,反而成了朱允炆最后的机会。
如果朱允炆在这时候换掉李景隆,启用盛庸,或许还有翻盘的可能。
但他没有,书生就是书生,关键时刻优柔寡断,1402年,朱棣改变策略,不再攻城,直奔南京, 这一招叫围魏救赵,朱允炆慌了,急忙调兵回防。
6月13日,燕军到达南京城下。
守卫金川门的是谷王朱橞和李景隆,看到朱棣的大旗,两人直接开门投降,没有一战,南京就这样丢了,皇宫里起了大火。
朱允炆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谜,有人说他自焚了,有人说他逃走了。
靖难之役结束了,前后4年,朱棣从一个造反的藩王变成了大明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藩王起兵成功夺取皇位的例子。
朱棣能成功,运气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军事才能。
20年征战北方,经验丰富,他有政治智慧, "清君侧"的旗号让他占据道德制高点, 他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知道败了就是死路一条。
——《肆》——
假如朱允炆成功了
如果朱允炆削藩成功会怎样? 很多人认为明朝会更加稳定,皇权更加集中,这是大错特错,首先,北方防务会彻底崩溃。
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这些藩王,不只是朱允炆的威胁,更是抵御蒙古的屏障。
他们有20年的边防经验,有强悍的骑兵,有对蒙古作战的专业知识,朱允炆削掉这些藩王后,谁来守北方?
那些从南方调来的文官?那些没见过蒙古骑兵的中央军?
史书记载,明初北方边防主要依靠藩王, 朱棣镇守北平期间,多次击败蒙古,保证了边境安宁,如果没有这些藩王,蒙古人早就南下了。
其次,明朝会失去一个雄主。
朱棣登基后,开创了永乐盛世, 他干了几件大事:迁都北京,加强北方防务, 编纂《永乐大典》,保存中华文化。
派郑和下西洋,展现国威,五征蒙古,彻底解决北方威胁。
这些成就,朱允炆能做到吗?朱允炆是个好人,但不是治国之才, 他没有朱棣的军事才能,没有朱棣的政治魄力,更没有朱棣的开拓精神。
如果朱允炆削藩成功,明朝的首都还在南京。
北京还是个边陲小城,中国的政治重心还在长江流域,北方边防依然薄弱,第三,明朝的财政反而会更糟,很多人说藩王是财政负担。
这话没错,但要分时期。
明初的藩王是有用的,他们维护边防,节约了大量军费,朱棣镇守北平20年,蒙古人不敢轻易南下,这省下的军费,比养活一个燕王花费多得多。
如果削掉藩王,朱允炆就要花更多钱养中央军。
而中央军的战斗力,远不如那些久经沙场的藏王军队,更要命的是,朱允炆削藩成功后,还要应对蒙古的威胁。
没有藩王做屏障,每次蒙古南下都要动用大量中央军。
这比养几个藩王花费大得多,所以说,朱允炆削藩失败,反倒是明朝的幸运, 这个失败避免了更大的灾难,给了明朝一个更强大的皇帝,开创了一个更辉煌的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