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诊所干细胞治疗致外籍女性死亡”的新闻,在关注干细胞治疗与海外医疗的群体中引发广泛震动。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医疗科技的持续发展,选择通过干细胞技术实现抗衰需求、缓解慢性病症的人群正不断增多。而此次日本发生的悲剧,恰恰撕开了部分所谓 “高端再生医疗”的风险面纱 —— 即便顶着 “日本医疗规范”的光环,即便治疗方案在理论层面看似无虞,潜在的医疗风险仍可能突然爆发,最终酿成生命难以承受的沉重代价。
![]()
1
事件再还原:外籍女性的悲剧与关键细节
8月29日,日本厚生劳动省通报,一名 50 岁患者在接受干细胞治疗时,于给药过程中身体急变,因心脏骤停离世。干细胞治疗由“东京科学诊所”开展,细胞制品来自“科真生物股份公司”。厚生劳动省已依相关法律暂停涉事双方相关业务,后续将彻查死因。
1.患者与治疗:从 “慢性疼痛” 到 “回输后急转直下”
本次不幸离世的患者,为50岁外籍女性,因 “某种疼痛症”选择在东京科学诊所(原 TH 诊所)接受 “自体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悲剧发生在干细胞回输后 —— 患者身体状况突然急转直下,虽紧急送医抢救,最终仍不治身亡。截至目前,具体死亡原因仍在调查中,但更多风险线索已浮出水面。
2.涉事方回应:细胞公司称 “流程无问题”
提供治疗用干细胞的“コージンバイオ株式会社”(即科真生物股份公司),在事件后发布公告称:“所出干细胞的培养流程及出货环节无任何问题”,将责任指向治疗端而非细胞生产端。这一回应也让治疗过程中的操作、剂量等问题,成为调查焦点。
3.哪些环节可能出现了问题?
假设干细胞培养流程及出货环节没有问题,目前行业推测的死亡原因集中在 3 点,每一点都是一般消费者无法了解的存在:
- 急性过敏反应:冷冻细胞中的 “隐形风险”
患者使用的是冷冻保存的自体脂肪干细胞,这类细胞在冷冻时需添加DMSO(二甲基亚砜) 作为保护剂,防止细胞冻伤。但 DMSO 可能引发部分人群急性过敏,若诊所未提前做好过敏风险评估,或在过敏发生时未及时处理,就可能导致呼吸、循环系统衰竭。
- 大剂量栓塞:“10-20 亿干细胞”是否能被人体安全接受?
为吸引客户,某些诊所鼓吹“一次性输注10-20亿细胞”,但这远超常规临床剂量。过高浓度的细胞一旦在血管内形成团块,堵塞关键血管(如肺血管),极易导致栓塞。
- 操作不当:冷冻解冻与回输速度的叠加风险
冷冻干细胞在解冻后如未充分分散、回输速度过快,也会大幅增加栓塞风险。
一亿细胞未必换来一线生机,却可能带来一场危机。
2
日本干细胞治疗为什么让人感觉“很先进”?
外籍人士选择前往日本接受干细胞治疗,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日本干细胞技术领先”的印象。这一印象的形成,与日本在干细胞领域的政策推动、技术突破密切相关。
2012年,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因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斩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几个月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承诺,将在未来10年投资1100亿日元,推动日本成为全球再生医学领域的领军者。
此后,日本通过出台《再生医学促进法》《再生医学安全性法案》等特殊法规,为干细胞产业发展铺路,相关产业得以迅速扩张。但看似“先进” 的背后,实则隐藏着监管层面的漏洞:
1. 干细胞技术:无需临床有效性证据即可开展
《再生医学安全性法案》明确规定,医院和诊所若要开展细胞疗法,无需完成常规临床试验以证明治疗有效性,仅需提供细胞生产设施的资质证明。
这意味着,诊所只要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生产资质认证,并通过独立委员会的检测,就能合法开展干细胞治疗服务,其所使用的干细胞产品,也无需经过临床试验验证有效性。(标准如此宽松,怪不得有人对此评论:干!细胞技术)
2. 干细胞药品 / 器械:加速审批降低上市门槛
当然,日本也有按照药品/器械监管的再生医学产品,但其上市前的审批条件也大幅简化。
在日本现行法规框架下,再生医学疗法只需在一项试验研究中证明安全性与“潜在”疗效,即可获得附条件批准上市。尽管这些产品仍需在上市后开展试验以确认疗效,并在附条件批准期内提交申请以获取全面批准,但前期门槛的降低,在无法确定其疗效的同时,无疑相应增加了风险隐患。
综上,监管的松绑确实推动了日本再生医学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如 2019 年《自然》杂志一篇报道所指出的:“日本已将再生医学变成了监管上的混乱局面。世界各地的患者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1]
此次外籍女性死亡事件,正是这一混乱局面下的惨痛警示。
3
再谈再生医疗:这些“ 常识” 不能忘
即便事件仍在调查中,这起悲剧也为所有关注 “干细胞治疗”的人敲响警钟,关于再生医疗的 3 个核心认知,必须厘清:
1.自体干细胞≠“零风险”
很多人认为 “用自己的脂肪干细胞,不会有排异和过敏”,但事实并非如此:冷冻过程中的 DMSO、细胞解冻后的活性变化、回输操作中的污染风险,都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本次事件中的过敏推测,就是典型案例。
2. “宣传效果”≠“临床证据”
根据日本的《再生医学安全性法案》,其诊所能提供的干细胞服务,可能根本没有真正的临床疗效数据。目前全球范围内,仅少数干细胞疗法(如治疗血液疾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获批为成熟疗法,用于“疼痛症”“抗衰” 的干细胞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疗效与安全性均未达成共识。
3.日本监管 ≠“绝对安全”
虽然日本有针对干细胞治疗的法规,但监管无法覆盖所有环节 —— 夸大的宣传、诊所为吸引患者突破剂量常规、治疗操作中的不规范,都可能绕过监管漏洞,最终将风险转嫁给患者。
4
结语:别让“ 健康焦虑”变成 “生命代价”
这起 50 岁外籍女性的悲剧,不是要否定再生医疗的未来,而是要提醒每一个人:当健康成为“奢侈品”,当 “海外治疗”被包装成 “希望之光”,我们更需要保持理性——真正的医疗进步,从不以 “突破安全边界” 为代价;真正的健康选择,也不该被宣传的噱头绑架。
毕竟,所有医疗选择的起点,都该是“安全”,而非“奇迹”。
健康无捷径,安全是第一张处方。
追求健康,不赌奇迹。
参考文献:
1. Cyranoski, D., The potent effects of Japan's stem-cell policies. Nature, 2019. 573(7775): p. 482-486.
(作者: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著有科普读物:《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谈最前沿的医学研究,也可以讲最通俗的故事。本文仅作为医学常识性科普,不作为任何医疗建议。若有不适,请尽快就医,遵医嘱对症治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