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乌战场出现一个新案例:乌军利用无人艇搭载多架小型无人机,悄悄接近俄护卫舰后释放机群,对俄舰实施攻击;被打击的俄舰既未反应,也未拦截。这一幕体现了战场创新,给现有舰艇防御模式提出新课题。
传统军舰防护侧重防空反导、反潜、反鱼雷、反水雷,却从未把对付“低慢小”无人机列为正式防御方向,因而既无相应战术条例,也无实际装备配置。一旦遭遇这种非常规打击,基本难以应对。正因如此,当多架乌方无人机从无人艇起飞扑向俄舰时,俄军竟毫无反应。这也揭示未来作战方向:进攻方必将拓展以小型无人机袭舰的战术;防守方则势必把反无人机作战纳入具体战术,并配备相应技术装备。
循此思路,我们分析未来战争中进攻方还将如何挖掘微型无人机潜力。潜艇释放微型无人机突袭敌舰,很可能是一条新路。
具体思路是:潜艇在距敌舰一定距离时,隐蔽释放多架微型无人机,对敌舰实施突袭。
目前,潜艇通常在距敌舰50~100公里时发射反舰导弹,在20~30公里时发射鱼雷。然而经多年攻防螺旋较量,敌舰已拥有较完善的反导、反鱼雷体系,想靠导弹或鱼雷一击致命已相当困难。
因此,若潜艇在距敌舰20~30公里处先释放一波微型无人机,对敌雷达与垂直发射系统实施突袭,毁伤其关键节点,再发动决定性攻击,成功概率将大为提高。
潜艇发射无人机的具体模式,可把多架无人机置于潜航器中,投送至距敌舰更近处,再让无人机离舱起飞。从技术角度看,目前没有任何难度:潜艇与潜航器之间通过光纤控制,无人机离水即可直接升空。公开报道显示,我国已研制出可在水下游动、空中飞行的两栖无人机。若潜航器在距敌舰十几公里处密集投放此类无人机,不但效果极佳,还能打对方措手不及。
对敌舰而言,来袭的一枚50节高速鱼雷可在远距离被探测并拦截;而低速潜航器难以早期发现,若再由其释放多架微型无人机,探测与拦截难度更大。
微型无人机载弹量虽小,但通过光纤控制与AI自主识别,仍能精准命中舰面雷达和垂直发射单元。哪怕只有几公斤战斗部,也足以对关键系统造成致命毁伤。比如美军的宙斯盾舰有4部相控阵雷达,潜艇可以透过光纤的控制裁无人机,精准地摧毁宙斯盾的相控阵雷达面,让宙斯盾系统彻底失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