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在鄂州度过了一天。若非此次行程,我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几乎空白。直至查阅相关资料,我才惊觉——最早的"武昌"竟坐落于今日的鄂州境内,这或许正是其被世人誉为"武汉城市之根"的渊源所在。
这座古城的历史脉络,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
其一,历史积淀之厚重:作为拥有近三千年建城史的吴王古都,孙权曾在此君临天下、开基建业,由此催生出璀璨夺目的社会文明;其二,武昌发轫之源头:鄂州实为古武昌之肇始之地,其与今之武汉武昌区血脉相连,对武汉区域发展影响至深;其三,文化底蕴之丰沛:这座浸润着千年风华的历史文化名城,犹存吴王避暑宫等众多历史遗珍,承载着厚重的三国文化意蕴,堪称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活水。
早餐之后,手机下单,约了滴滴车启程前往西山。那位滴滴司机在途中坦言:"鄂州可游览的去处确实不多,本地人出游多往武汉。西山我小学时去过,算是咱们这儿最值得一去的地方了。"
鄂黄长江大桥如钢铁巨臂托举车流,西望可见一抹黛色横卧水天。这座海拔仅170米的小山,却在历史长卷中激荡出层层回响。
西山集多元景观于一体:这里既有彰显吴王故都风范的历史文化遗存,又镌刻着孙权与苏轼等历史名人的精神印记;既有以古灵泉寺为象征的佛教文化景观,又融合了以西山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画卷。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既留存着三国吴主孙权运筹帷幄的治国遗迹,浸润着晋代高僧慧远参禅悟道的空灵禅意,更见证了岳飞等抗金名将的飒爽英姿,以及陶侃、庾亮、李白、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陆游、彭玉麟、张之洞等历代名士的翩然踪影——他们或在此讲经弘法,或习文练武,或游猎宴饮,或避暑隐居,诸多胜迹至今仍令人心驰神往。这些先贤留下的锦绣诗篇与翰墨丹青,更为中华文化艺术殿堂增添了熠熠生辉的瑰宝。清末书法大家张裕钊、辛亥首义英烈彭楚藩亦在此留下不朽印记。红色记忆里,贺龙元帅曾率部在此设防戍边;新中国成立以来,董必武、王任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视察;1965年深秋,陈毅元帅登临西山绝顶时,由衷赞叹"西山不亚于庐山"。
大半个小时之后,车子在停车场停下,滴滴帅哥用当地话问了问已下山的游客,告知我可以从这个门上山。
抬头望山门,一副对联映入眼帘:“读万卷书,乃有胸中丘壑;听一窗雨,而知天下风云”。横批为“书堂夜雨”,深以为然。
我踩着阳光中褐红色的木栈道向上,两旁古木参天,蝉鸣与松涛交织成天然的迎宾曲。一路上全是阶梯,也不知走过多少阶梯,途中经过揽胜亭等几个小亭子,到达议政厅时已经气喘吁吁。
吴王故地:避暑宫里论英雄
眼前矗立的是后来复原的一座汉代风格的建筑群。
议政殿内,孙权的青铜塑像威严端坐。两侧廊柱上的对联"华域三分功迈父兄承志业,戎衣一着君临吴楚坐江山",道尽了这位江东霸主的赫赫战功。公元221年,孙权在此接受曹丕的吴王封号,将年号定为"黄武",取曹丕"黄初"与刘备"章武"各一字,尽显政治智慧。然而殿中陈列的荆州地图,却无声诉说着他袭杀关羽、撕毁孙刘联盟的历史争议。在这个决定三国命运的房间里,我仿佛看见张昭的忧色、周瑜的剑影,以及那个在历史十字路口徘徊的孙权。
孙权曾在议政殿里与群臣商议"是战是和",最终以"孤与老贼势不两立"的决断改写了历史。而此刻的我,却在江风里读出了更深的意味:真正的英雄,不仅要有决胜千里的谋略,更需有胸怀天下的格局。
吴王避暑宫始建于公元221年——229年之间,相传孙权在战争期间常在西山避暑读书,在西山寒溪建了这座避暑行宫。“昔日吴王避暑宫,三分割据各称雄”,“岂是英雄真避暑,遥看赤壁好鏖兵”,这些诗句道出了避暑宫内外的运筹玄机。吴王避暑宫的朱漆大门上,"英雄避暑"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1999年迁址重建的这座离宫,将孙权的雄图大略浓缩在80余亩的天地间。
进去一看,不由哑然失笑,宽敞的一座避暑宫,摆放了一排排类似茶几的长形小桌,后面有小凳。宫殿的左手边是一座舞台,上头搁了一架编钟。原来是喝茶演出的地方,要另外购票。唯一与避暑有所影射的是宫里放了一台空调柜机。在我看来,既然是皇帝的避暑宫,至少要有一张胡床,让吴王舒舒服服地倚靠在那里,有宫女给伺候着,哪有这么挺直了腰板,像听老师上课似的坐在那里避暑的呢,真有点牵强附会了。
下山时还看到:英雄避暑的牌坊,显然是新建的。
避暑宫旁边还有一建筑叫读书堂。读书堂是个院落型的建筑,四边皆为厢房,中间一个大大的庭院、绿树成荫,芳草茸茸。里面展出的是东吴的发家史,老祖宗是孙武,中间衔接不上来了,便直接跳到孙坚,接着便是孙策和孙权。后面便是一本扯不清的糊涂账,三轮接力之后,到了孙权的孙子孙皓手上,把国家给玩儿丢了。读书堂景致很好,厢房四周墙上的画很精致。
抬眼望去武昌楼高高在上,五层飞檐如大鹏展翅。楼顶的牌匾“武昌楼”三个字由郭沫若所写,匾额在风中猎猎作响。因为昨天登上了黄鹤楼,今天面对着武昌楼望高生畏,不敢再登楼了。后来回到滴滴车上时很后悔,因为帅哥说他登上了武昌楼,从上面可以望到长江,景色很不错,他还拍了照片和视频。后来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作家王蒙撰写的《武昌楼记》碑刻在武昌楼的阳光中泛着幽光。凭栏北望,万里长江奔涌东去,黄州赤壁的轮廓若隐若现。试想当年孙权站在此处,是否被大江东去的气势所震撼?
(2100 2025/8/20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