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叙永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在麻城镇龙凤村四社金龙山一带开展田野调查时,新发现一处清代寺庙遗址——金龙山寺遗址。这一深藏山间的古刹遗址虽历经沧桑,主体建筑已损毁,但其建筑格局遗存仍得以保留,为研究清代川南地区的民间信仰、建筑形制与社会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
金龙山寺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整体坐北朝南,依山势分层筑台而建,分为两层,一层面阔25米,进深16.2米,二层进深20米,面阔达31米,总占地面积约1030平方米。
据当地村民介绍,该寺历史上规模较大、香火鼎盛,曾是当地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其后,建筑功能几经变迁,1995年改建为小学,使用至1998年后逐渐荒废。现存两座建筑即为办学时所建,成为该遗址功能演变的特殊见证。
![]()
![]()
尽管原庙门、墙体及主体建筑均已坍毁,但遗址的整体台地布局与关键构造遗迹仍清晰可辨。现存遗存包括三层踏道、两通清代碑记、四个石柱础及条石地基堡坎(长30米,高2.4米)等。其中,踏道系统尤为突出:一层为13阶垂带式踏道,垂直高度2.4米;二层为7阶三边形收分踏道,垂直高度1.5米;三层为5阶三边形收分踏道,垂直高度0.9米。它们不仅是连接不同功能区的通道,更是清代川南建筑工艺的典型代表。
![]()
![]()
新发现的两通碑记也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咸丰三年(1853年)修建碑记载了寺庙肇建缘由、过程及庙田范围,是研究清代寺庙经济的一手材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功德碑则为了解该地早期宗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遗存共同系统地展现了清代寺庙建筑的布局、结构与工艺水平,也为研究当地民风民俗和清代川南地区寺庙建筑特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
下一步,叙永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将对该遗址开展全面测绘与研究工作,通过走访长者、结合口述史与地方文献,系统还原金龙山寺的兴衰历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角色,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让这段尘封的记忆重新焕发光彩。此次发现是叙永县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不仅为清代建筑史、宗教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也为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深厚历史底蕴。
(图文来源于“文旅叙永”,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