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个月前,普京就已经确定了将在中国举办阅兵活动时访华,如今他已经开启了为期四天的访华行程。
对于此次出访,俄方不吝称赞,俄罗斯总统国际事务助理乌沙科夫称,普京将率领“规模庞大”的代表团访华,在中国停留如此之久“实属罕见”,其中的重视意味不言而喻。
而在此之前,一向对俄、对华态度强硬的立陶宛“一夜变天”,俄军安-124重型运输机也遭到北约拦截。
北约为什么在此时暗戳戳“下黑手”?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8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中国天津,正式开启他为期四天的访华行程。
此行普京将出席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于9月3日赴北京参加中国举办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从议程安排来看,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出访,而是一场高密度、重内容、深接触的多边外交行动。
根据克里姆林宫发布的信息,普京此行随行人员阵容庞大,包括三位副总理、十余位部长、联邦部门负责人以及大型国企代表。
在天津的上合峰会期间,普京将与印度总理莫迪、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等多位国家元首举行双边会谈。
随后在北京,他还计划与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恩举行面对面会晤。
普京此访的重点不仅是出席纪念活动,更是希望通过与中方在经贸、能源、高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为俄罗斯当前面临的多重外部压力寻找战略支点。
根据俄方数据,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449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其中超过95%的交易以卢布与人民币结算。
信息来源:环球网
信息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能源、核能、航天、汽车制造、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国车企在俄实现本地化生产,俄罗斯也在寻求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
气氛正好时,俄罗斯周边一个国家“变天”了。
近日,立陶宛议会通过投票,以78票赞成、35票反对,正式批准英加·鲁吉涅内为新一任总理。
这位刚刚在2024年初步入政坛的政治人物,此前担任社会保障和劳工部长,履历并不算丰富,但却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工会主席到总理的跃升。
鲁吉涅内出生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该党在议会中拥有最多席位。
但这也不足以支撑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步登天。
这其中反映出的其实是欧盟内部愈加明显的“代理人政治”趋势。
近年来,包括芬兰前总理马林、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内的多位欧洲政界核心人物,其政治背景、外交立场以及与美方关系都引发外界持续关注。
多党制和高度碎片化的议会结构,使得西方国家更容易通过媒体、资金、舆论等方式影响政坛走向,立陶宛此次政坛突变再次印证了这种结构性问题。
如今在美欧这些西方国家中,竞选领导人时“会演”比“有招”更重要了,而只要有资金、会包装,还有引导舆论的能力,人人都能“当家做主”。
尤其在对外政策上,立陶宛一直是欧盟内部在涉华、涉俄问题上态度最为强硬的国家之一。
之前更是与中国因为台海问题关系降至冰点,多个经贸项目宣布暂停。
虽然社会民主党曾表示希望恢复对华关系,但鲁吉涅内能否在总统瑙塞达主导的亲美路线下推动改变,这谁也说不准。
立陶宛政坛刚刚变天,波罗的海空域也没闲着。
8月28日,北约空军司令部通报称,两架部署在爱沙尼亚的意大利F-35A战斗机在波罗的海国际空域拦截了一架俄罗斯安-124重型运输机。
该机正在飞往俄罗斯位于波兰与立陶宛之间的飞地——加里宁格勒。
安-124是俄空天军现役最大运输机之一,具备远程大载重能力,通常用于运送大型军备或重要补给物资。
按理说该机并未进入任何北约国家领空,全程在国际空域飞行,北约此次拦截行为缺乏正当理由。
而北约方面也并未否认拦截的目的,他们明确表示,加里宁格勒是防范“俄方潜在威胁”的重点区域。
2024年以来,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的空中巡逻与拦截频率明显上升。
从英国皇家空军在爱沙尼亚部署战机,到美军参与的“波罗的护盾”军演,区域军事紧张持续升温。
加里宁格勒的问题也并不新鲜。
这块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的俄属飞地,自苏联解体后一直处于北约国家环绕之中。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波兰与立陶宛陆续中断了对加里宁格勒的铁路和公路通道,使其几乎完全依赖海运和空运维持物资流通。
此次安-124紧急飞行未开启应答器,也未提前通报空管,很可能是在执行秘密补给任务。
北约能在短时间内识别并拦截,说明其在该地区的防空监控体系已趋于完备,加里宁格勒正逐渐被纳入“战术封锁”架构之中。
更重要的是,北约官员曾多次公开表态,一旦与俄罗斯爆发冲突,加里宁格勒将成为首轮军事打击的目标。
这一方面是地理上进行包围,同时也是战略上的施压。
那么,北约为什么要在此时出手?
部分原因可能是在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平衡。
北约过去几个月以来的军事演习和外交强硬表态,尤其是在东欧和波罗的海方向,目标非常明确:制造“俄罗斯威胁”氛围,进一步拉拢欧洲国家,降低它们对自身防务的投入,提高对美国军事体系的依赖。
此外,俄罗斯在俄乌战场上持续保持优势状态,也让北约看到了危机感。
对加里宁格勒施压,可以迫使俄军调配资源,削弱其在乌克兰的兵力集中度。
可以看到,俄罗斯目前的处境不容乐观。
一方面,乌克兰战事仍在继续,俄军虽略占上风,但资源压力巨大。
另一方面,西方制裁并未放松,波罗的海方向的军事围堵又在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可能会试图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拓展经济与外交空间,形成对冲西方制约的第二支点。
中俄之间的互动越密集,越显示出双方在当前情况下的互补性和战略需求。
而北约的应激反应,恰恰说明了这场合作正在产生实际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