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世界上技术水平一流的航母,速度基本都设计在30节左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若是将30节换算成陆地交通工具,那又是多快呢?
【航母航行】
“30节”有多快?
在上述两个问题中,我们先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节”是一个速度单位,在1929年以前,航海的水手们根据航行经验,想出了用绳结丈量海船航行速度的办法,并将1节规定为1海里/小时。
不过虽然有了这种一致的测量航速的规定,但船队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却发现,就算他们用的绳子绳结距离一模一样,由于海里的数值并不固定,还是会造成航速估算的偏差。
【大航海时代的航船】
这里插一句,海里数值不固定倒也并非前人的过错,因为他们那时候可不知道地球是一个略显椭球体状的球体。
后来人类知道了地球并非正球体,为了更准确的估算航船航速,便在1929年的国际水文地理学会议上,将“地球子午线上纬度1分的平均长度”规定为“1标准海里长度”,即“1.852公里”。
即是说,1节就等于1.852公里/小时,那么航母航速30节就等于55.56公里/小时。
【航母航行】
若是换算成陆地交通工具,就和小汽车在不特别限速的普通城区内,正常行驶的速度差不多。
但即便是小汽车,它的最高时速也不是说只有55.56公里,若是在高速公路上,小汽车时速飙上100公里,那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而转到航母这里,考虑到航母最大航速主要取决于其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和推进效率,照此来说,航母其实是可以通过使用足够先进的动力系统,来追求“更快”。
【航母核动力系统概念图】
但事实是甭管常规动力航母,亦或核动力航母,它们的最大航速仍然基本被设计在30节左右,这就诞生了开头提到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设计?
航母航速设计在30节左右的原因
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在于,设计航母航速的过程中,需要兼顾考虑舰载机的起降。
舰载机不管是起飞还是降落,都需要航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特别是在舰载机降落的过程中。
【舰载机降落】
舰载机的降落主要分为4个步骤:
先以大角度高速俯冲进入航母着舰区;
然后借助专门的引导装置做好准确着舰的准备,需要注意,这个过程舰载机的速度不会降低太多,以便于舰载机机尾的尾钩没成功钩住阻拦索时,能再次起飞而不至于从航母甲板上冲出去坠毁;
接着舰载机尾钩开始试钩阻拦索;
最后阻拦索将舰载机拉停在甲板上。
【舰载机降落过程中钩住阻拦索】
要是这个过程中航母不够稳定,那就很可能导致舰载机钩不住阻拦索,从而增大舰载机坠海的事故发生率。
而一旦航母航速明显高于30节,届时航母将会出现幅度较大的摇晃并因为与海水海风的“撞击”而上下“震动”,明显是非常不利于舰载机进行起降的。
除了要兼顾舰载机的操作,航母作为水上打击群的主要组成,它需要和护卫舰、驱逐舰以及水下潜艇形成体系,以基本一致的航速航行。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国先进程度较高,会被纳入航母打击群中的水面战舰,航速基本也都在30节左右。
【航母打击群】
因此不管是常规动力航母,还是核动力航母,其最大航速便也都设计在30节左右了。
参考资料:
【1】《节-速度单位》 【2】《舰载战斗机起降技术发展分析》 光明网[2018.1.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