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中国人讲究个落叶归根,全尸入土为安,可如今火化已成主流,当遗体进了火化炉,出来咋就剩一捧白灰了?平时啃骨头嘎嘣响的牙齿,咋连个渣都瞅不见了?
老家邻居张大爷,年轻时牙口赛小伙,嗑瓜子比年轻人还利索。前些年走了,火化完家属领骨灰,他儿子眼尖,扒拉半天嘀咕:爸那口好牙咋一颗没见?这疑问不少人都有,今天就唠唠这个话题。
火化这种丧葬方式,在咱这片土地上可有年头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为节省耕地、防病防污,开始推行火葬。现代火葬场那设备,讲究得很,火化炉烧遗体时,温度得控在760到1150摄氏度之间。
这温度比厨房的灶火可要猛多了!那火烧得这么旺,人身上的器官咋就有的留、有的没有了?关键得看这器官是啥材料撑着的。
人这百十来斤,拆开了看,主要分两大块:柔软的器官(皮肉、内脏、血管这些)和坚硬的器官(骨头、牙齿)。软的部分主要靠水和蛋白质撑着,一遇高温,蛋白质链条就断了,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汽和少量灰渣子。
这过程科学上叫热解,温度一上去,水分“滋啦”一下蒸发,蛋白质分子跟着散架,烧得快的很。你看那炉膛里呼呼冒的白气,大部分就是组织里的水分、烧出来的气体混合物。
为啥非得这个温度段?温度太低烧不透,容易残留病菌;太高了费燃料还可能损坏设备,760至1150度是几十年实践出来的黄金区间。
硬的部分呢?它可不是蛋白质当家。骨头里差不多三分之一是有机物(胶原蛋白等),三分之二是矿物质(主要是钙和磷合成的羟基磷灰石)。烧的时候,那三分之一有机物很快就没了,可剩下那矿物质骨架,硬气得很!
尤其是羟基磷灰石,它能扛住接近1600度的高温,火化炉那点温度对它来说不算什么,烤得酥脆但化不了。火化完的骨灰,超过60%是羟基磷灰石,这些矿物质才是骨灰的“真身”。
牙齿可比骨头硬多了,平时嚼冰棍、啃骨头都没事,火化后就“隐身”?其实这里头有误会,牙齿压根没消失,它还在那儿,只是你不好认了。牙齿构造比骨头还精细:最外面一层叫牙釉质,是人体里最硬的材料,硬度接近石英;里头是牙本质,再往里是软的牙髓神经血管。
牙釉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羟基磷灰石,但更致密更硬。火化炉温度一上来,牙齿也得经历考验。牙冠外头包的牙釉质确实硬气,可它毕竟不是铁板一块,高温下会变脆、开裂。炉膛里那股强热风再一扫荡,大牙就容易裂成小块块。
那牙根部分连着牙髓神经啥的软组织,一烧就没了。火化过程中,牙齿有机成分(牙髓、牙本质内的胶原)会被焚毁,但矿物化的牙釉质和大部分牙本质会残留下来。
火化结束,炉膛一开,操作员会小心地把残留物清出来。这堆残留物,专业叫法是“骨殖”,里头混杂着烧不化的骨头碎片、牙齿碎块和一些金属件(比如假牙的金属托)。
关键一步来了,按照国家《殡仪馆服务规范》要求,这骨殖还不能直接给家属,得进专门的骨灰处理器(俗称骨灰粉碎机)研磨成粉(有的地区不会研磨,会直接捣成小块)。
机器一开动,“喀啦喀啦”一阵响,骨头块、牙齿块全打成均匀粉末,牙齿本来就裂成小碎块了,再这么一磨,彻底混进骨灰粉里,肉眼当然分不清哪是牙哪是骨。所以不是牙齿“没了”,是它“变身”成粉末,藏在骨灰堆里了。
有人钻牛角尖:牙齿那么硬,会不会骨头烧没了牙还在?科学家确实做过实验,牙釉质在1000度高温下确实开始变脆易裂,但要彻底熔化,温度得飙到1670度以上,火化炉温度显然不够,从耐烧角度看,好牙釉质比普通骨头还略胜一筹。
火化工一般在清理炉渣时偶尔能捡到芝麻粒大的白亮小渣,那多半就是牙釉质碎粒。只不过后续研磨流程一走,这些细微区别就磨没了。
火化后残留的骨灰总量通常是遗体原重的3%至6%。一口牙总共才多重?烧完磨碎后混在几公斤骨灰里,可不就跟撒把盐进汤锅似的,找不着了。
火化一场,为啥软的部分的都不见了,硬的部分能留下?其实时间也是关键因素,火化过程通常持续60至90分钟。前头几十分钟火力主要燃烧软组织,把它们分解干净。等水分和有机物烧得差不多了,剩下骨头牙齿这些硬货才开始被高温“锻造”,变得更脆更松。
国家推广火葬,看中的是干净、省地、防病害。火化率提升后,全国每年能省下大量耕地。现在的火化设备也先进,带尾气处理装置,烧完的烟要过滤好几道,环保达标才能排放。
了解了背后的科学和规程,那些关于牙齿“神秘消失”的疑问就能消散了。牙齿没有消失,也没融化,它只是用一种更安静的方式,陪主人走完最后一程。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