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治了一名曼陀罗中毒的病人,经过张医生团队的救治,病人很快脱离了生命危险。今天咱们拿出这件事,不是为了炫耀张医生的团队有多出色,而是为了向朋友们说明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咱们以往也反复强调过,叫作“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要想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我们还是要从曼陀罗这种植物讲起,曼陀罗这个名字朋友们可能都不太熟悉,但朋友们一定听说过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这就是“蒙汗药”,没错,这个东西并不是小说作者杜撰的,而是实实在在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
《本草纲目》记载,曼陀罗辛、温、有毒,可治疗脸疮、脱肛等,也可作麻醉药。曼陀罗具有抑制汗腺分泌和肌肉松弛的作用,古人称之为“蒙汗药”。现代研究发现,曼陀罗含有 496 种化合物,如内酯、生物碱、黄酮类、萜类、苯丙烷类、类固醇、氨基酸、芳烃和脂肪族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菌、抗哮喘、抗炎、抗氧化、镇痛、杀虫、抗癌、细胞保护和伤口愈合作用等。因此,曼陀罗曾被广泛用于治疗溃疡、炎症、伤口、风湿病、痛风、瘀伤、坐骨神经痛、发热、牙痛、哮喘和支气管炎等。
看到这里,不知道朋友们会有什么感觉,反正张医生自己感觉,这就是个神药啊,快可以包治百病了。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曼陀罗是有很大的药用价值的。但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药材,为何会让人中毒呢?
答案也不难猜,张医生一直在强调:物无美恶,过则成灾。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咱们开头提到的那位病人,正是因为听说这东西有药用价值,而且得来全不费工夫,便采集了一些,放在家中泡酒。
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别的地方张医生不知道,反正在张医生居住这个地方,很多朋友都拿这种东西泡酒,妄图通过饮用这种酒,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么做的原因其实也可以理解,大家都习惯了用四两拨千斤的思考方式去解决问题,殊不知,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的大都是复杂问题,妄图用简单办法去解决复杂问题,结果一定是不乐观的。
让我们回到今天这个故事,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病人觉得这些药酒应该泡好了,便邀请几位老同学,一起过来品尝。聊到这里,朋友们一定要知道我们东北人的性格,作为请客的一方,必须要让客人喝好,怎样才能喝好呢?那就是自己也拼命陪着喝,这一来二去,大家就都喝多了,没想到,回到家里,所有人都出现了症状。
指南中指出,曼陀罗中毒表现与摄入剂量有关。一般在摄入后 1~4小时内出现症状,可持续 24~48小时。儿童对曼陀罗更敏感,摄入种子 3~8 粒即可中毒。最早和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抗胆碱能综合征,即皮肤和黏膜干燥、潮红,以及瞳孔扩大和窦性心动过速等。
张医生的这位病人因为喝的最多,因此最早表现出症状,家人还以为他患上了脑梗死,便把他送入了当地医院,后来又辗转到一家三级医院,没想到,后来症状越来越重,于是便联系了张医生,要求到张医生这里救治。好在来的还算及时,结局也不错。
到这里,故事就讲完了,张医生想通过今天的故事提醒朋友们,自古以来,医药就与人类的繁衍生息紧密相连,是抵御疾病、延续生命的坚实屏障。然而,有一句谚语叫“是药三分毒”,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药物的双重性。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理:任何药物,无论其功效多么卓著,一旦逾越了剂量的红线,便可能从救命的“仙丹”沦为伤身的“毒药”。
是药三分毒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古人基于长期实践经验的精辟总结。此处的“毒”,并非简单指剧毒之物,而是泛指药物的偏性与潜在的副作用 。中医药理论认为,疾病源于人体阴阳失衡,而药物的作用正在于用它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从而恢复平衡。然而,这种偏性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矫枉过正,导致中毒。
许多朋友以为,多吃一点药,病就能好得快一些;还有朋友认为,保健品营养丰富,多吃几粒也无妨。殊不知,这种“多多益善”的观念在用药上是致命的。将一日三次的药一次吞下,是拿生命做赌注;将补品当饭吃,是给脏器上枷锁。这种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最终只会导致“病未去而身先亡”的悲剧。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