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老张握着草帽站在陇海线旁的田埂上,眯眼看着头顶那条凌空飞驰的白色长龙:车厢贴着桥面“嗖”地掠过玉米地,桥下的玉米叶子都没被惊动。
您可能也犯过嘀咕:放着好好的平地不用,非要砸几十亿架桥铺轨,这不是烧钱吗?普通铁路每公里高架桥造价约5000万至2亿元之间,武广高铁平均每公里综合造价就达到了约1.1亿元。但这看似奢侈的钢铁长虹,实则是国家在土地账本上做的精明买卖。
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一寸多余都不能占!铁四院总工程师王玉泽在央视纪录片里说过:在平原修传统路基,每公里要占用6到14亩农田,换成高架桥呢?占地只需20米宽。
2000公里高铁能省下近3万亩良田,相当于几千个标准足球场河南到山东的高铁段省下来的耕地,年年能多收几万吨麦子。
高铁对道路要求可苛刻,车厢跑上350公里时速时,轨道高低差不能超过4毫米,也就是约两个硬币叠起来的厚度。线路转弯半径得大于7000米,比三十个足球场排成弧线还要平缓。遇到山地丘陵,与其吭哧吭哧挖十年隧道,不如架桥飞跃山谷来得划算。
地质难题更让人挠头,青藏铁路穿越约550公里冻土带,地底冰层随季节胀缩能把钢轨顶成波浪形。中铁西北科学院的监测数据显示,冻土区传统路基年均变形超3厘米,而桥梁桩基直插永冻层,变形量控制在5毫米内。
大城市周边修路更是寸土寸金,沪宁高铁常州段拆迁费占到总投资的32%,够建三个中型火车站。拆楼的钱比造桥还贵,不如直接往空中走。高架桥巧妙地从楼群头顶掠过,省下两千多户人家的搬迁麻烦。
而且桥梁还是生态守护者,秦巴山脉里的高铁桥每隔五百米就设动物通道,红外相机拍到亚洲黑熊慢悠悠穿过桥下。
中科院生态所报告指出桥梁通道使野生动物种群基因交流率提升60%。南方河流丰水期时,高架桥柱间哗哗流过三米高的洪峰,而传统路基早被泡成“水下长城”。
普通铁轨卧在路基上,冬天除雪车得轰隆隆铲半天,高架桥却因四面通风,积雪自动滑落桥下。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监测更发现桥梁段日常维护工作量比路基少了近30%,就像给轨道穿了件防尘衣。钢轨在离地十米的空中,避开了地面震动、水土侵蚀这些“慢性病”,使用寿命自然延长。
这么算下来,那些巍峨的混凝土巨柱不是烧钱摆设,而是国家给土地资源打的“金算盘”。再乘高铁穿越祖国大地时,不妨留意窗外风景,齐刷刷的桥墩像巨人手指般托起钢轨,金灿灿的稻田在桥影间铺展到天际。
呼啸而过的车厢里,咖啡杯水面几乎不起涟漪,那是桥梁正用钢筋铁骨,化解着大地的每一次呼吸。土地红线下埋着粮食安全的命脉,穿山越水的长龙背负着亿万人的出行。
这看似花了大价钱的空中走廊,自然有建造它的道理,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守护了山河本色,土地才是根本,节约了这么多土地,花再多的钱都值,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