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由华尔街资本、日本财团和国际三大矿业巨头联手针对我们布下的最大猎杀局。
从2003年到2008年,这场持续5年的资本战争,让中国钢企多花了7000多亿,相当于把当时两年的军费直接扔进了大海。而这场突围战,我们足足打了20年。
这场资本战争的背后,藏着全球产业的深层博弈,也刻下了中国产业破局突围的血泪交织。2003年,当时中国的钢铁行业正沉浸在大干快上的狂欢里。随着房地产和汽车产业的全面爆发,国内钢铁需求同比大幅增长了21%,粗钢产量突破两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0%,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全球钢铁产业链的上游,一张针对中国钢铁的大网已经悄然收紧。2003年3月,日本东京三井物产总部的会议室里,正在秘密举行一场关于全球铁矿石资源布局规划的会议,明确未来5年,通过股权合作,控制全球40%以上的高品质铁矿,重点就是锁定中国需求增长的红利。
同年夏天,三大矿业巨头之一的必和必拓总部的战略研究室里,一份关于中国钢铁行业的数据报告被反复传阅。2002年,中国钢铁企业数量达到860家,年产量100万吨以下的中小企业占比83%,行业前三家只占18%,而日本是52%,美国更是高达61%。
如此分散的行业格局,想必必和必拓的矿业总裁马里厄斯在高管会议上直言,这就是一群没有组织的羔羊。而当时中国刚加入世贸,经济迅速腾飞,整个市场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钢企为了抢夺铁矿,都在互相抬价,生怕拿不到货。这种内卷式竞争,被澳矿看在眼里,也成了他们制定猎杀策略的关键。
2003年9月,必和必拓和力拓达成价格同盟,一起针对中国市场实行涨价策略。就在日本和澳大利亚明面上布局时,美国资本也闻着血腥来了。2003年11月,又是那个臭名昭著的高盛,在纽约召开了全球大宗商品投资会议,与黑石集团和哈宾格对冲基金在内的20多家金融机构联合做局中国钢企。
高盛当时的逻辑很清晰,中国钢企严重依赖进口铁矿石,2003年进口依存度达到了62%,而定价权却掌握在国际矿山手里。未来三年,铁矿石价格至少要涨一倍。中国钢企分散的格局无法形成谈判合力,利润会被持续积压。基于这个判断,华尔街资本再一次合纵连横,大量做多必和必拓和力拓的股票,与此同时,疯狂做空中国在境外上市的钢企。
哈宾格对冲基金率先展开行动。2003年底,他们就斥资5亿美元买入必和必拓1.2%的股份,同时,又在港股做空鞍钢股份,持仓规模达到3000万股。2003年到2005年,必和必拓股价从18美元一路飙涨到了42美元,累计涨幅达到133%,而鞍钢股价从7港元直接腰斩到了4.5港元,而国际资本对我们钢企的猎杀才刚刚开始。
2004年底,中国钢企就开始准备2005年的谈判。当时,中钢协牵头组织宝钢、鞍钢、首钢等10家大型钢企,成立了铁矿石谈判工作组。当时商定的目标是涨幅不超过30%。2005年1月,工作组奔赴巴西,与淡水河谷进行首轮谈判,淡水河谷代表的态度十分强硬,就像知道了我们的底牌一样,提出至少涨价60%。
我们当然不会轻易答应,还准备继续拉扯的时候,日本新日铁突然插队,仅用3天就达成协议,接受71.5%的涨幅,这个涨幅远超中国钢企的预期。消息传来,此次谈判团队的负责人宝钢副总经理戴志浩拍案而起:“我们谈了一个月,这小日子连招呼都不打!”但更让我们愤怒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竟然连定价的话语权都没有。根据首发价机制,我们只能被动接受这个价格。“这是什么狗屁道理?”
早在1981年的时候,日本钢企为了稳定铁矿石价格,主导建立了一个首发价机制,即首个达成协议的矿山与钢厂的价格,将成为全球行业的基准价,其他企业都必须遵守。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机制到了2005年,却意外成了国际资本狙击中国钢企的最强武器。当时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同样作为下游钢企的新日铁,敢把价格抬这么高,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很少有人知道,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三井趁巴西经济动荡,以债转股的方式拿下淡水河谷母公司15%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到2003年,三井已经在全球27座矿山持有股份,控制的铁矿石年产能达到了3.2亿吨,相当于当时中国全年进口量的1.5倍。
就在新日铁与淡水河谷谈判期间,三井物产又悄悄与淡水河谷签订了一份股权补充协议,淡水河谷将旗下卡拉加斯铁矿10%的股份以成本价转让给了三井物产,条件就是新日铁接受71.5%的涨价。
这份协议让三井物产赚得盆满钵满。卡拉加斯铁矿是全球品质最好的铁矿之一,铁含量高达67%。当时市场价每吨120美元,而成本却只有20美元。三井物产获得股权后,每年分红就分走超8亿美元。而新日铁虽然采购成本上涨,但通过三井物产的分红返还计划,不仅抵消了涨价损失,还额外大赚了2亿美元。
看到小日子得手之后,澳大利亚的力拓和必和必拓也变得更加肆无忌惮。2005年4月,力拓向中国钢企提出,由于中国进口的铁矿石以粉矿为主,品质低于日本采购的块矿,需额外加价19%。这意味着,中国钢企不仅要接受71.5%的基准涨幅,还要多付19%的品质差价,也就是说,这一波的总涨幅超过了90%。“你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而当时中国钢企的库存普遍只有15天,要么接受涨价,要么就停产,两害相权取其轻。最终,在2005年6月,中国钢企又被迫接受力拓的无理涨价。这一年,中国进口铁矿石比2004年多支出了1200亿,相当于中国钢铁行业当年利润的1.5倍。
然而,中国钢企失守铁矿石定价权的噩梦才刚刚开始。2008年,铁矿石价格在涨价71.5%的基础上,又暴涨了65%,采购价格达到了每吨192美元的历史高位。作为国内钢企龙头的宝钢股份,上半年的铁矿石采购成本同比上涨了82%,更不要说没有议价权的中小企业了。
就在中国钢企为铁矿石涨价焦头烂额时,华尔街资本趁机抛出了铁矿石掉期交易的诱饵。2008年4月,必和必拓与高盛合作,推出了铁矿石掉期合约,声称可以帮助钢企锁定未来采购成本,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这种金融衍生品的原理也很简单,钢企可以提前与矿山约定未来3至6个月的铁矿石价格,无论未来现货价格上涨还是下跌,都按之前约定的价格来交割。这个看似公平的机制,实则藏着一个致命漏洞,那就是铁矿石的现货价格就是由必和必拓和力拓等矿山主导,他们可以通过控制发货量来操纵现货价格。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铁矿石现货价格暴跌到了80美元1吨,而那些签订了掉期合约的中国钢企,不得不按之前约定的190美元1吨的高价来购买铁矿。当年很多钢企都因此出现了巨亏。
2009年7月5日,上海国安宣布力拓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胡世泰等4人因涉嫌窃取中国钢铁行业商业机密被逮捕。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钢铁行业,也揭开了国际矿山针对中国钢铁的间谍战黑幕。胡世泰是澳大利亚人,1997年加入力拓,2003年起负责对华的铁矿石销售。
他利用自己的华人面孔和熟悉中国市场的优势,通过宴请和送礼等方式,收买了20多家中国钢企的内部人员。从2003年到2009年,胡世泰及其团队获取的机密信息,包括中国钢企的年度采购计划、库存数据、谈判底线甚至内部会议纪要。
在2008年的铁矿石谈判期间,胡世泰就通过某钢企高管拿到了中钢协制定的最高接受涨价60%的底线,让利拓在谈判中一直掌握主动,最终迫使中国钢企接受了65%的涨幅。必和必拓还利用这些情报来趁火打劫。2008年3月,胡世泰得知,中国港口铁矿石库存降至3000万吨,只够15天了,而后必和必拓就立马宣布涨价10%。同年6月,胡世泰又打探到,中国港口铁矿石库存将在一个月内降至2000万吨,立刻向力拓总部建议减少发货量,导致现货价格从192美元,直接一口气飙涨到了230美元。
更过分的是,国际资本还利用这些情报来操纵金融市场,力拓通过掉期交易,在这波价格上涨中,又额外大赚了2.3亿美元,而中国钢企却因为情报泄露,在2003至2009年累计多支出了7000多亿。这桩间谍案影响之大,直至两国领导人出面才将事态平息下去。胡世泰最终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不仅针对我们胡乱涨价,还安插间谍,三大矿山难看的嘴脸,也彻底把我们惹怒了。”这次中国钢企终于痛定思痛,一致对外,直接撕毁协议与三大矿山彻底翻脸。只会动筷子的三大矿山,这时才发现,如果我们掀了桌子,连上菜的人都没了。
长协定价机制退出了历史舞台,指数化的定价机制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的定价机制,但看似公平合理的指数定价机制,背后仍然是三大矿山和国际金融资本在暗中操纵。市场主流的普氏指数编制公司和三大矿山背后的股东都是以美国摩根大通、花旗和汇丰银行为首的国际资本巨头,普氏指数又再次成为了国际资本收割中国钢企的工具。
为了摆脱矿产受制于人的现状,中国钢企开始觉醒,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反击,从被动采购到海外布局,一步步撕开国际资本围猎的大网。2007年底,中钢集团向澳大利亚newwest矿业公司提出友好收购,但被对方直接拒绝。“他要是体面,你就让他体面。他要是不体面,你就帮他体面。”果断发起敌意收购newwest矿业公司,这是中国钢企第一次在海外发起的敌意收购,也是第一次正面迎战美国和日本资本的联合阻击。
newwest公司虽然规模不大,却拥有6亿吨高品质铁矿资源,铁含量达到了65%,而且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澳大利亚西海岸,运输成本也更低。但收购一开始就遇到了国际资本的重重阻击。美国哈宾格对冲基金和日本三菱商事联合出手,通过关联公司悄悄收购newwest的股份。
到2008年10月,哈宾格持有19.27%的股份,三菱也持有了14.8%的股份,合计超过34%,而中钢仅持有11.3%。但哈宾格的持股比例超过了澳大利亚外资收购法规定的15%的红线,却未向监管机构申报。华尔街资本一向横行霸道,但这也就给了我们反击的机会。
中钢果断提价,将收购报价从每股5.6澳元提高到了6.3澳元,疯狂吸收散户筹码。与此同时,收集哈宾格违规收购的证据向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举报。2008年11月,澳大利亚的监管层认定哈宾格未按规定申报持股,要求他们必须减持到15%以下。
随后,中钢趁势追击,通过二级市场持续增持,到2009年4月,终于以55.57%的持股比例成功控股newwest。这场收购战打了足足8个月,中钢累计投入12.7亿澳元,但收获巨大,不仅获得了6亿吨铁矿资源,还打破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必败的魔咒。
2009年,上层也意识到,小散乱的行业格局也是中国钢企失去定价权的重要原因。于是,一场力度空前的行业整合拉开序幕。2009年3月,出台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到2011年,钢铁行业前十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要达到50%以上,淘汰落后产能1亿吨。
随后,宝钢兼并收购了韶钢和广钢、河北钢铁集团整合了唐钢、邯钢等6家企业,产能突破3000万吨。整合的效果立竿见影。2010年,中国钢铁行业前三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从2005年的18%,一口气提升到了28%。
之前800多家钢企各自为战的局面,逐渐变成了几大集团统一谈判的格局。由于中国钢企已经形成了合力,必和必拓不得不放弃对我们单独涨价的要求,当年的铁矿石采购成本同比下降了18%,很多钢铁企业的净利润瞬间增长了两倍之多。
为了进一步掌控铁矿石的定价权,2013年10月18日,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上线铁矿石期货,效果也是立竿见影。铁矿石期货价格随后就走出了一波长达26个月的漫漫熊市,从每吨近1000元的高位,一路跳水到了280元左右,累计跌幅超70%。大商所挂牌的铁矿石期货也迅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唯一采取单一实物交割的铁矿石产品。
在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强力推动下,钢铁行业开始大规模去产能和重组,宝钢与武钢正式合并,重组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合并后的宝武钢铁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集团。在去产能政策的强力助推下,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去掉了1.15亿吨的过剩产能。在痛苦的刮骨疗毒之后,钢铁行业在2017年和2018年终于迎来了利润大爆发,两年狂赚了超8000亿。
然而,面对中国的层层突围和业绩爆发,三大矿山和国际资本又再次联手做局。华尔街资本借着巴西淡水河谷矿难事件,疯狂炒作拉抬铁矿石期货,短短半年时间,又狂涨了70%,致使我国又不得不再次高价进口。
201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就多花了近3000亿,到了2021年,更是多花了3700多亿。整个钢铁行业的利润从4700亿,又一口气暴跌了80%,而我们付出巨额代价的背后,是国际三大矿山又再次豪赚数百亿美元。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2019年净利润高达83亿美元,同比大涨了124%。
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买卖双方永远都是互相博弈的对手,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立场不同,也从来不是谁花钱,谁就是爹。当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卖方就是爷;当市场供给过剩的时候,买方就变成了爷。
随着全球经济的风云突变,和国内经济开始趋于平稳,国际铁矿贸易又逐渐成为了买方市场。作为全球最大买家的金主爸爸,三大矿山从此只能把头低下做人。2022年,必和必拓首次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放弃了美元,改用人民币结算,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行为,背后是综合国力逐渐强盛的体现。
到了2025年,中国海外权益铁矿产能达到了2.2亿吨,比2020年直接翻了一倍。进口铁矿石依存度从2008年的70%,一路降到了55%。与此同时,中国铁矿石期货交易量占全球的42%,成为全球铁矿石定价的绝对主力。在国际资本的牌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要想不被做局,唯有自身变得强大,强大到能自己制定游戏规则。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