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印度下狠手加征50%关税,结果满世界等着看印度“服软”,谁想到莫迪根本不接特朗普的电话,印度更是直接顶了回去,还准备把俄罗斯石油进口量再提一档。要我说,这事儿有意思的不只是关税本身,而是背后这场大国博弈里藏着的“硬茬”和“软肋”。有人把这叫“新型冷战”,有人说这就是“贸易战升级”,但我觉得,看懂它,得跳出一厢情愿的“美国剧本”,回到事实和利益本身。
美国这次收拾印度,路数没什么新意,打的还是那套“制裁+威胁”的组合拳。特朗普一贯的风格,先是行政令追加关税,理由是印度大量进口俄油,影响了美西方对俄制裁的效果,影响了乌克兰战局。
可细看每一步,都是标准的“老剧本”:通过经济杠杆让对手屈服。这次力度还真不小,连着两道行政令,先来25%,再补25%,算下来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直接被加到50%的大棒税率。美国国土安全部都给出通告了,8月27日零点起正式落地。外媒直接点题,说这就是“精准施压”,希望印度能在俄油问题上低头。
结果,印度的操作让美国政客们有点懵。莫迪居然连续四次拒接特朗普的电话,外交部和总理办公室集体沉默。华盛顿这边等着“台阶”,新德里压根不配合。
印度国内媒体直接拿这事儿调侃,说“挨了特朗普的关税闷棍,莫迪沉默了”,其实这不是怂,而是精明。你以为莫迪是躲?人家是真不想在电话里被特朗普“带节奏”。德国媒体就透露,莫迪不爱电话谈判,担心特朗普故意歪曲内容。美国人一套“电话外交”打不通,信息软肋暴露无疑。
这边美国关税槌声刚落,印度立刻亮出新牌。8月底,路透社爆出消息,9月印度要把俄油进口量比8月再涨10%-20%,每天多买15万到30万桶。交易商、能源数据公司Vortexa、Kpler的统计都印证了这个趋势。8月印度平均每天进口150万桶俄油,已经是全球最大买家。
分析师普遍认为,除非印度出政策硬停,不然俄油绝对还是印度能源供应的主心骨。CLSA的研报更直接,说想让印度突然停掉俄油,除非全球一起禁令,否则“可能性非常有限”。这边美国在打高关税,那边印度反手拿下更多俄油,用实际行动打了个“回马枪”。
美国媒体和专家的表态分明也有点心虚。副总统万斯直接在NBC上承认,这波关税、制裁的核心目标根本不是印度,而是俄罗斯。美国的算盘很清楚,就是想用印度这个大买家的“油阀门”卡住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喉咙,再逼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妥协。
万斯说得“高大上”,什么要切断战争机器的资金来源,什么要让俄罗斯同意停火协议。可现实是,印度并不买账。美方想让印度在俄油上配合,顺便还能敲打一下盟友,让大家看看“不听话”的下场。可惜印度这次,偏偏选了条“逆行”的路。
印度为什么敢这么刚?经济利益是真正的底气。自打俄乌冲突开始,西方制裁俄罗斯,俄油价格一路打折,印度成了最大受益者。低价原油直接让印度炼油商赚得盆满钵满,也让印度国内能源供应稳如泰山。
对印度来说,这不是简单的“利益选择”,这是“国家安全”。俄油的价格优势太大,能省下大笔外汇,还能保证能源独立。美国施压,欧盟也凑热闹,9月打算把俄油价格上限压到每桶47.6美元,低于市价15%,还规定超过这个数就不许用西方保险和运输服务。
这种“堵口子”的办法,反倒让俄油对印度更有吸引力。谁会和钱过不去呢?印度媒体和智库的态度也很一致,说得直白点,印度不可能为美国的战略牺牲自己国家利益。
关税本身的冲击确实大。印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了风暴中心。纺织服装、珠宝首饰、虾类、地毯、家具等行业,出口额暴跌,订单被砍,岗位流失。印度智库GTRI的报告说,对美出口额会从870亿美元直接掉到496亿美元,66%的出口商品都受波及。
BBC的贸易专家甚至说,这50%的高关税对印度主力出口商品,几乎等同于“市场禁令”。印度的企业、协会、工人,感受到的压力是真实的。可这压力,没能让新德里选择退让。
印度政府很快双线作战,一边出台政策缓冲关税冲击,比如暂停部分原材料进口税,降低企业成本;一边加快和其他国家谈判,准备拓展非美市场。外交层面,态度更是罕见的强硬。
外交部长苏杰生公开说,贸易谈判还在继续,但印度有自己的底线,国家利益第一。驻俄大使库马尔直接表态,不管美国怎么施压,印度继续买俄油。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企业也很配合政府策略。几家大型石油公司都暂停了俄油现货采购,等政府明确指示。一切都在按部就班,既不盲动,也不给美国递“台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