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了一张照给媳妇发过去,问她认不认识。
她说“土辣dei”。
因为她发过来的是文字,我愣是没有看懂这是什么。
后来反应了一下,才知道她说的是“土辣子。”
土辣子,这也是方言,真正的说法应该是蟋蟀。
但是,别看周口和商丘同样属于豫东,在“zi”这个发音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我虽然从周口来到商丘这么多年,可有时候在交流时,还是有点懵。
他们听不懂我说的话,我也有时候很迷糊他们说的是什么。
不过,我确实好奇为啥他们“zi”的发音是“dei”呢?我专门去查了查,这还真有大学问!
1.
这肯定是地方的方言差异,目前来说,豫东这一片,我只在商丘听到这种发音。
比如我们正常说的“嫂子”、“盘子”、“勺子”“碟子”。
这个“zi”的发音是属于正常情况。
到了商丘这里,就变成了“嫂dei”、“盘dei”、“勺dei”、“碟dei”!
为啥会这样呢?
我发现,这还是很久远的故事久远的原因。
我翻看了《中原官话商阜片方言子尾词研究》、《豫东方言子尾音变的语音学分析》等之类的资料,理解了这种变化。
首先来说,这个“dei”的发音,它不是独立的字,而是一个后缀,也就是说,需要发出“dei”这个音的话,前面应该是有个其他的东西存在,而如果是“zi”的话,那就可以单独出现。
这是一个音变结果,这个发音的主要作用就是构成名词,在说的时候,是轻声!不过我觉得“嫂得”这个发音,也是很重。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zi”的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改变,一步步的改变到了“dei”,比如说“zi”的韵母“-i”读轻声之后,变得微不足道,听起来像“e”。
韵母的“Z”因为是一个舌尖前浊擦音,被挤压了,就被“d”给代替了。
总结起来就是子 (zi) [轻声] → 韵母弱化 (zə) → 声母塞音化 (də) → 韵母高化 (dei)。
2.
当然,上面的都比较专业,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地方的发音问题。
这种把“zi”说成“dei”的我原本以为只有商丘有。
后来了解了一下才知道,不止如此。
驻马店东部、安徽西北部的亳州、阜阳等都有出现过,只不过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
像商丘这里,我感觉似乎尾部只要带“子”发音的,基本上都变成了“得”。比如“嫂子”、“盘子”“筷子”等等日常说的比较多的,几乎清一色变成了“dei”发音。
如果是口语化,还能够听得出一二来,一旦变成书面文字,那就懵了。
就像蟋蟀,老家话就说是“土辣子”,结果我媳妇一句“土拉得”我就懵了,反应了好久才明白过来。
那么你们老家把这个叫什么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