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曹丕《终制》
2008年,河南省安阳市漳河南岸有一座大型古墓被盗。这座古墓距离古邺城遗址12公里,位置与史书记载的曹操高陵位置相似。它的规模大致相当于东汉晚期的诸侯王级别的墓葬。传说中的曹操墓会在这里吗?
![]()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临终前留下遗嘱:
“遗命于彰德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疑冢,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七十二疑冢之说早在宋元时就已在民间流传。恰巧河南安阳彰河北岸有一批大墓,被好事者传为七十二疑冢。
到了近代,这些古墓相继被挖开,墓中随葬品也重现于世。经过文物专家鉴定,这批文物都是来自于北朝晚期,显然与曹操无关。
既然七十二疑冢之说不实,那么真正的曹操墓会在哪里呢?
![]()
建安二十三年六月(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次月葬于高陵。而曹操高陵位置一直到唐宋时还为人所知。
2008年河南安阳市北安丰乡西高穴村的一座大型古墓被盗,为我们发现高陵下落提供了契机。当地有关部门在追回被盗文物后,发现它们都是来自于东汉晚期的画像石。这座古墓的墓主是何方神圣呢?
![]()
当年11月,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开始对此墓进行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地层中发掘了数个盗洞,年代最早的盗洞是在西晋时期。
由于盗洞太多,加上年代久远,墓室内被大量淤泥塞满。考古人员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不同时代盗墓者的遗留物,甚至还有一些现代物品。
在所剩不多的随葬品中,有一组陶鼎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按照东汉制度,只有皇帝才能用“十二瓦鼎”陪葬。而此墓的陶鼎恰好是12个。
鉴于这座古墓的规模属于东汉诸侯王级别,所以墓主的身份应该介于皇帝与诸侯王之间。
此外,墓中发现了多块带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众所周知,曹操生前已是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石牌上的魏武王应该是曹操无疑。
因此,当地文物部门确定了此墓即是曹操的陵墓——高陵。
![]()
虽然墓主的身份已经确认为曹操,但是高陵被盗墓者破坏的程度还是令人触目惊心。
根据地层分析,高陵第一个盗洞是在西晋时期形成的,盗墓者直接在墓顶凿开了一个大洞,并且对墓室内文物进行了洗劫、破坏,甚至连尸骨都没放过。
高陵墓室里共发现了三具尸骨,经过鉴定,其中一位男性的头骨被刻意砸碎,年龄在60岁左右,身高1.56米左右。
另外两个头骨为女性,一位年龄在50岁左右,应为武宣皇后卞氏。另一位女性年龄在20岁左右,身份不明。
那么究竟是谁会在西晋时挖开曹操高陵?最大的嫌疑人指向了在八王之乱期间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晋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八王之乱主要参与者之一)。
![]()
东吴灭亡后,名将陆抗的两个儿子陆机、陆云成为西晋的臣子,在八王之乱期间加入了成都王司马颖集团。在陆云所著的《陆士龙集》中提到了一件事:
陆云看到了一批曹公遗物,有床荐、席具、平天冠、远游冠等物,在检查之后送给了当时还在世的魏元帝曹奂。
陆云所提到的这些遗物中,有部分名字与高陵石牌吻合,加上当时曹操去世已有80年,魏国灭亡也有三十多年。
难以想象当时还会有谁能保留曹操的众多遗物,而且种类繁多,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些遗物来自于高陵之中,被陆云送还给了魏元帝。
陆机、陆云兄弟在公元303年被成都王司马颖诛灭三族,因此高陵被盗应当是在此之前。
![]()
根据考古勘测,高陵第一次被盗时,盗墓者明火执仗对高陵进行了盗毁,将墓中所有能证明墓主帝王身份的陪葬品,比如陶鼎、魏武王石牌都进行了刻意毁坏。
在当时敢如此明目张胆盗墓的人,恐怕只有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恰巧在他镇守邺城期间,邺城出现了妖言作乱,成都王会不会因此盗毁高陵用来“厌胜”?
这种损毁前朝陵寝的行为早在王莽篡汉时就已有之,史载成都王“不知书”,他会不会迷信厌胜之术,也成了未知数。
由于史料匮乏,我们无法确定高陵第一次被盗是不是成都王司马颖所为。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位盗墓者的势力在当时非同一般。
![]()
结语
正如魏文帝曹丕在《终制》中所言,这世上没有不亡之国,也没有不掘之墓。曹操死后八十年,高陵就被大规模盗掘,当时尚在人世的魏元帝曹奂也无能无力。倘若曹操在天有灵,不知会作何感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