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溶于树海的建筑空间
树海是凝固的碧涛,生生不息。
当建筑不再是岸边的礁石,而是沉入这片绿色的海洋,它们便获得了另一种生命形态。
树木,不再仅是建筑的背景或点缀。它们编制空间,筛落光影,用自然的韵律吟诵氛围,更是建筑自身的延伸,模糊人造与天成的界限。
从东方园林的意境营造,到当代先锋的生态实践,建筑以谦卑或创新的姿态,尝试着与这片“绿海”进行更深层次的渗透与对话。
让我们走进五个空间,感受那份溶于树海的静谧、生机与哲思。
01
苏州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以植栽造景,塑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然意趣。
植物与绿色,在其中扮演着不输建筑的重要角色。
拙政园号称苏州第一园,其植栽疏朗雅致,意境幽深。在一幢幢窗影里、一层层屋檐下,对话建筑和建筑里的人。
▲花窗
留听阁藏在西园内部,非常径深,几乎是游园路线的终点。
在这里有一对花窗,通透玻璃,细腻云纹,搭配着窗外满目的绿意。
透过它,好像看到了流动的山川河海。
▲前景
▲兰花与窗
室内还别出心裁地安置了玻璃屏风和盆栽。
深深浅浅的树影,透过玻璃仿佛水墨晕开,祥云纹如浪花翻涌。
前后景的关系随游客步移景异。虽然只是方寸之地,却空间层次深远,景色如画。
▲卅六鸳鸯馆
留听阁的附近,是卅六鸳鸯馆。
整座建筑都镶嵌着蓝紫色的花窗,图案如海棠菱花。
玻璃花窗色彩上有些微的不同。如果赶上阳光好的时候,花窗的光影还会投射到白墙上,光晕梦幻。
▲卅六鸳鸯馆
倒影楼位于在西花园狭长的纵向水系的北边,与水廊相连。
楼台倒影在池水中摇晃,随着水波向外蔓延,颇有一种“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感觉。
▲倒影楼
楼中是明瓦花窗。这“明瓦”非“瓦”,而是打磨成薄片的贝类的壳,透出温润朦胧的柔光。
袅袅水面上,楼亭峰影随波浮动,连着路过的行人一同入画。
▲倒影楼
东南三院里,听雨轩的植栽在下雨天可以拍打出各种声音,是园林中五感设计的代表。
如果幸运赶上枇杷成熟,还可以在枇杷园嗅到芬芳的果香。
▲枇杷园
▲听雨轩
拙政园里,花鸟树池为自然者,营建为人为者,二者相映生辉。一窗一树,一叶一影,皆是造园工匠向树海‘借’来的灵魂,让绿意在建筑中吟唱。
02
Sumori-an旅居酒店
编辑家Satoshi Igarashi和建筑师福冈美保成立了将“森林生活”变成新生活理念、日常活动的旅居品牌Morinoie。
▲森林生活
其中以轻井泽、八岳的山岳地区为中心,在濑户内、京都、东京等地主要承接住宅和别墅的新建、修缮。
其中Sumori-an旅居酒店作为代表,静静地矗立在轻井泽森林,想象旅居在森林中简单的生活实践,平静、治愈。
▲Sumori-an
Sumori-an设计上以线性和简约布局为主。
柔和的弧形屋顶和白色的外观让人不禁联想到隐匿于林间的“森林茶室”,散发着静谧而独特的气息。
▲横向长窗
进入室内,首先映入眼帘是宽大的窗户,随着窗户打开,人与自然仿佛跨越了界限,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森林治愈之旅 。
▲室内陈设
简约陈设,木质元素与柔和的墙色形成对比,窗前的绿意更营造了自然相拥的感觉。
从客厅到卧室、浴室,一步一景如画卷铺开,让人沉浸于静谧之中。
▲手工
▲手工
在这里没有酒店的便利,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完成,从准备饭菜到整理、清洁、洗衣服和铺床,这些都是可以为自己的时间增添色彩的自由活动。
设计师希望让人回归最原始的状态。
▲Sumori-an
“在这里时间是属
于自己的,不过多参与复杂事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令人萌发一种简单、幸福、舒适的
想法,卧榻而栖之时想把时间留住,最终会在想着吃什么样的早餐中睡着”。
他们想要塑造的是一方天地,一场对生活节奏的重塑。
▲Sumori-an
“枝叶是最小的林,当与之产生共鸣时已进行了一次最美的旅行。”
03
匈牙利音乐之家
藤本壮介曾介绍:
厚实而繁茂的树冠覆盖并保护着周围的事物,同时又允许阳光照射于地面。我们因此构想了开放的楼层平面,弱化了内部与外部的界限,使建筑成为自然环境的一种延续。
▲音乐之家
匈牙利音乐之家于2022年建于布达佩斯城市公园,由日本藤本壮介事务所设计。
它被设计成公园绿意自身的诗意延伸——轻盈的“玻璃幕帘”成为气候边界,邀请林间的光与清风自由穿行,将整座建筑融化在树林和音乐里。
▲音乐之家
内部巨大的、起伏的屋顶如凝固的声波,并留出近百个形态各异的孔洞。
这些孔洞允许枝叶探入,光斑如跳跃的音符洒落。
▲屋顶孔洞
三万片金属“树叶”构成的天幕低垂,光影婆娑,瞬间将人包裹于“树下漫步”的独特韵律中。
空间在此刻流动,视线穿过透明的玻璃,公园的葱郁触手可及,建筑内外浑然一体,自然与声音共舞。
▲音乐厅空间
这里没有明确的边界指引,三层空间犹如乐章般徐徐展开。
地下层,声音圆顶如同沉静的宇宙核心,提供360度环绕的“全息声墙”,让音符从四面八方将人温柔包裹;
公园层,玻璃围合的音乐厅通透轻盈,露天舞台与绿意相拥,乐声随风流淌;
顶层则化作孕育新声的教育苗圃。
▲音乐厅
木质、混凝土与柔和的色调交织,简洁的线条衬托着空间的本质,光与影在此成为最灵动的装饰。
▲室内空间
音乐之家,远不止一座博物馆。它是一方让音乐回归呼吸的天地。
在这里,没有预设的观赏距离,观览者自由地漫游、驻足、倚坐于旋转楼梯或蜿蜒墙畔,让身体安静地感知空间与光线。
意外的声音邂逅如同林中鸟鸣,点缀着每个人的探索路径。向上、向下、向内、向外,每一步都面向不同的绿意和音乐。
▲融入林间的音乐之家
“音符是最小的交响,当心灵与之共鸣,便已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声之旅程。”
04
坎德拉马酒店
坎达拉马遗产酒店由著名建筑师杰弗里·巴瓦设计,坐落于斯里兰卡丹布勒雄伟壮丽的风景中。
▲坎德拉马酒店
建筑遵循着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同时又尊重了当地传统和环境可持续性。
▲坎德拉马酒店
坎达拉玛酒店处在斯里兰卡文明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同时也位于一个人造水库和一片有数百年历史的森林的核心位置。
酒店旨在为游客提供当地葱郁的丛林和Sigiriya岩堡的极致景观体验。
巴瓦希望酒店可以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它不需要从环境中脱颖而出,而是要悄悄隐匿于其中。
因此酒店巨大的体量采用了顺应自然的造型。它藏在周围的树叶之后,潜伏在山坡之上。
▲溶于环境
从远处看,它仿佛是自然景观的延伸,消失在风景的轮廓里。
巴瓦给酒店的概念是类似当地的天然岩层的“洞穴”。
▲洞穴
酒店使用本土材料建造,墙壁似乎是从土地里直接“长出”,屋顶花园则将自然景观延伸到了建筑之上。
连接不同区域的坡道、桥梁与通道自然地展开,引导着游客们去发现探索,与他们周围的环境建立联系。
▲多样交通
坎达拉玛酒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之一便是环境友好型的设计。拥有着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以及自然通风系统的酒店为可持续建筑树立了标杆。
其使用的被动冷却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能源消耗,利用当地的自然微风来降低建筑物的温度。
▲绿化平台
此外,酒店还接纳了各种当地动植物,包括猴子、鸟类与蝴蝶。建筑在设计时有意地留下了一些未完成的部分,让大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使其“完工”。
除了环境方面的考虑,巴瓦还注重于将当地文化与酒店设计糅合到一起。
▲当地文化
酒店展示了斯里兰卡传统工艺与建筑技术。当地所产的Kaduru木材和手工赤陶瓷砖得到了广泛使用。工程还雇用了当地艺术家进行复杂的壁画创作,增加了酒店的文化底蕴。
巴瓦以将当地艺术融入进他的设计的方式培养了一种地域感和归属感,在满足国外旅客的同时增强了当地文化认同。
▲望景
。如果我们的点子适用于我们的气候、延绵的植被、轮廓分明的山脉与灼热的阳光,那么我认为建筑就已经诞生了
。”——杰弗里·巴瓦
05
Ex of In House
Ex of In House,这座由“建筑诗人”斯蒂文·霍尔打造的实验性住宅,静立于纽约莱茵贝克的森林深处。
它并非意图征服这片绿色海洋,而是选择成为其中的一个谦逊存在,探索建筑与自然“内”与“外”的崭新对话。
▲Ex of In House
建筑外观打破了常规形态,三个球体被巧妙地“压缩”进主体结构,形成独特的大小孔洞。
这种设计并非追求视觉奇观,而是霍尔“Explorations of IN”(内在探索)理念的核心实践——试图模糊垂直空间与自然世界的界限。
▲Explorations of IN
主入口采用仿生斐波那契螺旋曲线排列,无声呼应着森林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生长法则。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这片树海的侵扰,霍尔做出了明确选择:将最初规划的多栋房屋缩减为唯一一栋,并将面积严格控制在一千平方英尺以内。
▲入口空间
步入室内,空间感因球体的压缩与十字型结构的交错而显得格外独特。
完全摒弃石膏板,整个内部由经过精心处理的曲面木材构筑,温润的质感在自然光线下流淌。
▲Ex of In House
建筑的“开窗”概念被重新定义——那些球体压缩形成的孔洞,以及精心设计的大面积玻璃面,确保了一天中任何时刻都有充沛且角度多变的光线涌入。
▲Ex of In House
木材在光线下焕发天然的安抚气息,营造减压平和的氛围,空间的内外边界在此变得柔和。
人物除后方空间面对室内,其余的面均由大面积玻璃承担,将葱郁的森林景致框引入室。
▲观景
身处其中,视线被绿意环绕,却奇妙地不受外界干扰,带来专注与宁静的体验。
视线随着脚步移动而变化,室外的水池甚至将涟漪的倒影“送”进窗内。
建筑仿佛不再是森林中的异物,而是其有机的延伸,甚至可以说,是周围的景观在温柔地包裹、渗透着建筑本身。
▲Ex of In House
霍尔的设计核心在于一种“压缩”:压缩物理空间,压缩人工痕迹。
但这并非退缩,而是为了更深地融入这片树海。
▲Ex of In House
Ex of In House 没有选择成为树海中的孤岛或巨舰,而是选择成为森林里一个沉思的几何体,一个静默的伙伴。
它邀请居住者以最微小的生态足迹,沉浸于这片绿色海洋的律动之中,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与自然无限连接的深度宁静。
结语
从拙政园借景生情的诗意窗棂,到音乐之家消隐于树冠的透明孔洞;从 sumori-an 拥抱森林的极简禅境,到坎得拉马酒店生长于丛林的绿色屋顶,再到 Ex of In House 捕捉光影的几何呼吸...
这些空间无声地证明着:树,确实是另一种意义的海。
它们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流动的绿色生命力。
当建筑选择沉入而非俯瞰这片海,便开启了一场关于边界消融、能量交换与精神共鸣的深刻对话。
渗透,不再是物理的穿透,更成为空间的哲学、生态的承诺与心灵的归处。
溶于树海的建筑空间,是人类向自然学习的谦卑答卷,也是在钢筋混凝土之外,为我们预留的一处可以自由呼吸、聆听叶浪、感受生命律动的绿色方舟。
在这片无垠的“树海”中,建筑找到了它最诗意的存在方式——不是孤岛,而是交出身心的共生。
资料引述:
1.《满目都是绿绿绿绿!打卡拙政园琉璃绿窗,现在就是它最美的时候 》
2.《 森林治愈系旅居,让时间有了新的刻度【环球设计3786期】》
3.《CAPA 案例 | “音乐与自然的交响” 探索布达佩斯文化地标:匈牙利音乐之家 》
4.《 消失的酒店:坎达拉玛遗产酒店 / 杰弗里·巴瓦》
5.《亲自然设计|经典案例赏析——Ex of In House》
编辑蝉 想
责编李婧博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