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件事刷了屏。
8个去瑞典旅游的同胞,在北欧的森林里,干了一件很“中国”的事,他们采了些野生蘑菇,煮了吃了,结果,8个人集体中毒,被拉去急救。
 ![]()
这一下捅了马蜂窝,他们去的地方叫基律纳,是个北极圈里的小城,整个医院只有18张床位。
8个中毒病人同时送过来,直接把当地的急救系统干穿了,医院立马启动了最高级别的危机模式,把病床腾出来,还紧急联系其他城市转运病人。
瑞典媒体都惊了,说这阵仗从没见过,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都出国了,怎么还敢乱吃东西,而且还是野生蘑菇这种高风险的东西。
但如果你把这件事和另一个地方联系起来,可能就懂了,那个地方叫云南。
 ![]()
在云南,野生菌不叫蘑菇,叫菌子。人工种的,那才叫蘑菇,
菌子,是山野的馈赠,是夏天的灵魂。
汪曾祺写过,雨季一到,云南的空气里都是菌子味。
对云南人来说,夏天只有两季,吃菌子的季节,和等菌子的季节。
每年官方都会群发短信,提醒大家不要乱吃菌子,小心毒蘑菇。
但云南人收到短信的反应是,哦,又可以吃菌子了。
 ![]()
网上有个段子,
问:突然看见龙了怎么办?
外地人:赶紧许愿或者逃跑,
云南人:完了,吃菌子吃着了,赶紧去医院。
这种近乎偏执的热爱,已经刻在了基因里。每年都有上千人因为吃菌子进医院,看见跳舞的小人,看见会飞的桌子,都是常规操作。
但中毒了,他们从不怪菌子,只会反思是不是自己没炒熟,是不是锅没刷干净,是不是吃的时候喝酒了,出院了,还得再吃一顿,庆祝一下。
这种对一口鲜味的极致追求,就是云南的菌子文化,这是一种根植于土地和传统的味觉信仰。
现在再回头看瑞典这8个游客,我们无法确定他们是不是云南人,但他们身上,绝对带着那种“靠山吃山”的文化惯性。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大自然是慷慨的,我们习惯于辨认野菜,采摘野果,这是千百年来融入血液的生存技能。
尤其是对菌子这种东西,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有两把刷子,能分得清。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地理环境变了。
 ![]()
瑞典的蘑菇,和中国的蘑菇,长得像,但完全是两码事。专家说,游客们很可能吃的是一种叫“白毒蝇伞”的蘑菇,这玩意儿在欧洲剧毒,含有致命的鹅膏毒素,会直接攻击你的肝脏。
更要命的是,它有个“假愈期”,你上吐下泻之后,会突然感觉自己好了。
但其实毒素正在你体内疯狂搞破坏,等你再有感觉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我们总以为自己的经验是普世的,但地球上每一片土地的规则,都不一样,你用云南的攻略,去打瑞典的副本,结果只能是团灭。
 ![]()
这件事给我们所有人都提了个醒:
第一,所有民间辨别毒蘑菇的方法,都不靠谱。
什么颜色鲜艳的有毒,朴素的没毒,什么虫子吃的就没毒,什么用银针能试出来,全是错的。
灰白色的“致命鹅膏”看着人畜无害,却是顶级杀手,很多剧毒蘑菇,虫子也照吃不误,银针验毒更是只能验砒霜,对生物碱毒素毫无反应。
唯一靠谱的方法,就是不采,不买,不吃。
第二,敬畏自然,更要敬畏未知。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收起你的好奇心和口腹之欲,你不知道路边的野果含不含氰化物,你也不知道林子里的蘑菇会不会让你icu一日游。
舌尖上的冒险,听起来很浪漫,但代价可能是整个家庭的崩溃。
希望那8位同胞能早日康复,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记住。
世界很大,不要把自己的胃,当成探索世界的地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