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美国对印度商品全面加征50%关税,把印度出口产业推入“风暴中心”。以纺织、宝石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几乎被掐住咽喉,就业与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
就在这一关口,印度总理莫迪启动亚洲行:8月29日至30日先访日本,8月31日至9月1日再赴中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并预计与中俄领导人会晤。这一外交转身,不仅是印度在“关税风暴”下的战略突围,更凸显出印度在国际格局中的自主选择。
美国两道行政令叠加,把对印关税总税率推高到50%,创下对所有贸易伙伴的最高纪录。外媒称这几乎等同于“市场禁令”,让印度对美出口面临断崖式下滑。印度智库预测,出口额可能从870亿美元骤降至不足500亿美元,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
这不仅是贸易争端。美国副总统万斯直言,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强势经济杠杆”,核心目标是“削弱俄罗斯从石油经济中获利的能力”。由于印度大量采购俄油,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施压迫使其调整能源政策。
面对关税重压,莫迪近期四次拒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来电,成为全球舆论场的热议话题。印度国内民调显示,73%的受访者支持政府在关税问题上保持强硬。
莫迪亚洲行的第一站选择日本,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日本宣布了一项未来十年将在印度实施的10万亿日元投资计划。这对正承受美国关税重压、亟需外部资本与市场信心的印度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更深层的考量在于战略安全。两国正计划修订2008年签署的《安全合作联合宣言》,以适应最新形势。两国拟推进的“经济安全倡议”覆盖半导体、关键矿产、药品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有助于日本更深入地融入印度多元化的供应链战略。
紧随东京之行,莫迪将七年来首次访华。这一节点的特殊性无需赘述:2018年后首次访华、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的首次重启、建交75周年的历史时刻。
从经贸层面看,中印关系已经显现韧性。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38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在逆全球化与供应链分化的背景下,这种增长本身就是信号。
从国际格局看,美国的关税与制裁武器化,让中印在“坚持战略自主”上找到共同语言。中方强调要“睦邻友好、龙象共舞”,印度外长苏杰生也称“印中是发展伙伴而非竞争对手”。
印度的外交转向表明,它不愿成为任何国家的棋子,而是坚持战略自主。这种独立性正是印度值得交往的重要原因。
首先,印度市场潜力巨大,人口结构年轻,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与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加强合作,有助于形成更为平衡的区域经济结构。
其次,印度在多个全球性问题上持有务实立场,包括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全球治理改革,这种务实态度使其成为可靠的合作伙伴。
最重要的是,印度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法规则,反对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这一立场与当前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诉求相符。
美国的关税与制裁带来的是不确定和分裂;而中印合作释放的则是确定与发展。被特朗普逼出来的这趟亚洲行,反而凸显出一个事实:在充满变数的世界里,真正稀缺的不是对抗,而是稳定的伙伴与可持续的合作。
但是“龙象共舞”也是权宜之计,印度对中国的防备之心从未根除,也不可能跟中国深交,一旦印度从美国那得到甜头,好的暗示,转头就奔跑到美国的怀抱里,把中国丢在一边,再次与中国作对。
对于这样的“变色龙”,中国是尊重印度的战略自主性,合则合,干则干,我不怕你,你来合作,我也欢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