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一天,班级群里弹出一条消息:“新学期教室大扫除,家委已联系家政,费用350元从班费出。”
据网友发布的信息来看,这件事发生在广东某班级。家委会发出通知后,群里瞬间安静了——接着有人忍不住问:“打扫教室不是学生自己的事吗?”
同样在浙江,另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喊了10名家长来校打扫,结果只到了3人。有家长直接抱怨:“上班请不了假,孩子还小也扫不干净!”
这事儿迅速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有人站家委会:“擦风扇、洗窗帘确实危险,孩子哪做得来?人均7块多,省事又安全!”
也有人毫不客气:“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自己扫地擦窗?现在娇气到连劳动课都要外包了?”
更有人吐槽:“这次是扫地,下次是不是连作业都要请代笔?”
说到底,这根本不是7块钱的事。
而是劳动教育正悄悄变成“代劳教育”。
学校是让孩子学习独立、体验集体的地方,扫地、擦窗、排桌椅——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恰恰教给孩子的是责任和协作。
如今部分家长心疼孩子,怕危险、怕累着、怕耽误学习,干脆花钱解决。
看上去高效,实则割断了孩子和真实生活的联结。
有人说“高空作业太危险”,可有没有人想过:
为什么不能由老师带领,使用安全工具进行操作?
为什么不曾先问孩子一句“你们想不想试试?”
我们抱怨下一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却连一把扫帚都不让他们握紧。
这代家长真的太累了。
上班、带娃、盯作业,现在连打扫教室都成了“任务”。
学校是否也该反思:卫生打扫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完全甩给家长,不合适;完全推给孩子,也不现实。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能独立行走的人。
过度代劳,只会养出生活的“局外人”。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吗?
开学最开心的就是和同学一起打扫教室,擦玻璃、扫地、摆桌子,虽然弄得一身灰,但教室是真正“自己弄干净的”。
那种成就感,哪是7块3能买来的?
这件事没有绝对的“对”或“错”,但值得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认真思考。
当我们把扫地、整理、劳动统统外包,我们同时交出去的,可能是孩子真正长大的机会。
你怎么看?
你们孩子的教室卫生是谁打扫的?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